副標題:從自然法則到無我之境的自由思想

無我
序言
- 思想體系的緣起:對宗教、社會制度與人性的反思
- 目標:建立一套回歸自然、無我、普世之愛的行動哲學
第一篇:自然與真理
- 真正的神 = 自然 = 一切所有 = 造物主
- 神的創造必然自然而完美
- 自然運作不需管理者,智慧內建於宇宙
- 在神所創造的自然中沒有廢物
- 人與自然的平衡
- 人體與自然循環相似
- 人本應依自然而生
- 破壞平衡的「看不見的物質」與其危害
第二篇:「我」的幻象與「無我」的修行
- 「我」只是物質與記憶的載體
- 身體:元素組合,終將歸於大地
- 思想:環境塑造,非真正屬於我
- 記憶與意識:流動不定,無有常住
- 超越「我」= 真正的自由
- 「空性」與佛法「無我」核心
- 放下自我執著,展現愛、智慧與慈悲
- 無我修行的三階段
- 初階:行善為求回報
- 中階:行善不求回報
- 高階:行善無「我」之概念,自然流露
第三篇:宗教、信仰與代言人的陷阱
- 外在神與代言人為何扭曲真理
- 壟斷解釋權、建立階級、謀取權力
- 宗教機構如商業帝國
- 真理應普世直達每個人,不需中介
- 信仰與人性
- 信仰或宗教並未帶給世界更好的人性
- 利他的心若非發自內心推己及人,便是虛偽
第四篇:從親情到普世之愛
- 儒家倫理的起點
- 「親不獨親其親,子不獨子其子」
- 從親情啟動道德之心,擴展到社會與眾生
- 普世慈悲與無我之心
- 超越血緣,推己及人
- 無我為終點,對一切生命平等慈悲
第五篇:行動與實踐
- 培養獨立思考與內在體驗
- 質疑權威,獨立探索
- 冥想、哲學思辨、生活實踐
- 減少恐懼與依賴
- 擺脫宗教懲罰或救贖的控制
- 不再害怕「沒有代言人」的後果
- 鼓勵個人實踐
- 助人、探索自然、內省自身
- 讓真理透過行動而非教條展現
結語:回歸內在的覺醒
- 真正的神不在外,而在每個人的內在覺知
- 無我即自由,慈悲即自然
- 以普世之愛與智慧,重建人類與自然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