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在寫《科技共和國》時,寫到一半有點掙扎要不要再多寫更多 Palantir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Alex Karp 的故事。
後來決定把內容拆成兩篇,寫下去會變得跟論文一樣。(雖然很常已經是這樣)
如果說上期聚焦在《科技共和國》和 Palantir 獨特哲學的起源;那今天這期會更聚焦在 Palantir 的靈魂人物:Alex Karp。
為什麼一位師從 20 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哈伯瑪斯、研究新古典社會理論的博士,在後來選擇離開學術界、跨足商業領域?
他又是如何在矽谷建立起一家顛覆傳統的軟體公司?Karp 的哲學思維如何轉化為實際的商業創新?
這期內容會有:
- 走上學者之路:從法學院畢業後、師從哈伯瑪斯
- 「我很會賺錢」:Karp 離開學術界、首次跨足商業領域
- 與 Peter Thiel 的重逢、成為 Palantir 執行長
- 早期的 Palantir:找錢、頭三年不賺錢、不建立銷售團隊🔒
- 哲學家執行長的獨特招募哲學🔒
- Palantir 的權力、隱私與爭議🔒
- 結語:人才/文化移植,最終孵化新事業🔒
- 後記:醞釀半年的計劃終於上線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走上學者之路:從法學院畢業後、師從哈伯瑪斯
1967 年出生的 Karp,他的父親是猶太裔小兒科醫師,母親是非裔美國藝術家。
Karp 形容他的父母是「嬉皮士」,他們是民權和社會正義的行動主義者,在他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帶著他參與各種抗議活動,包括支持勞工權益的示威和反對「雷根所做的一切」等。
在那個年代,跨種族婚姻仍然少見,而 Karp 的混血身分從小就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同」。真正塑造他世界觀的,是童年時期接連不斷的挫折。
8 歲時,Karp 被診斷出患有閱讀障礙,在同學們都能流利閱讀時,他卻連基本的文字識別都有困難。
「閱讀障礙是我遇過的最大逆境,」Karp 後來回憶說。這段經歷加上混血身分和猶太身分,讓他從小就有一種強烈的脆弱感。
雖然閱讀障礙是他遇過的最大逆境,這卻不阻礙他對於知識的熱愛和探索。接下來的他開始探索更多的哲學和法律領域。
Karp 的學術之路同樣充滿轉折。在 1989 年,從 Haverford 學院哲學系畢業後,Karp 後來進入史丹佛法學院,但很快就後悔了這個決定。
「我在入學一週內就知道犯了錯,」他回憶說,「那成了我成年後最糟糕的三年。」
在他看來,史丹佛法學院只是一所「美化的職業學校」,其他學生主要被聲望和高薪工作所驅動,對於知識的討論都具有高度表演化的特質。
如同 Karp 所說「每個我接觸的機構中,我都感覺不同,我可以駕馭這個地方,但我不是它的一部分」這也讓他成為了某種局外人的角色。
唯一讓他在史丹佛有些慰藉的,是他和 Peter Thiel 的友誼。
Thiel 當時已經是個知名且有些爭議的人物,他在史丹佛大學時創辦了右翼報紙《史丹佛評論》。兩人都對法學院感到失望,經常在深夜進行激烈的辯論。「我們爭論得像野獸一樣,」Karp 回憶說。
按照 Thiel 的說法,「我們都對思想真正地感興趣。他更像社會主義者,我更像資本主義者。」這段友誼也在未來 Thiel 成立 Palantir 時,找到了合適的執行長人選。
1992 年,Karp 獲得了法學學位,但他仍然對他所關心的議題懷抱熱情。這些議題包括了解事物的意義、如何傳播它、西方社會的基礎,以及公民如何參與。
於是,他前往了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 20 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哈伯馬斯( Jürgen Habermas)、專攻新古典社會理論。
Karp 的研究涉及「新康德哲學與佛洛伊德理論的融合、反歧視、公民自由等議題」。他的博士論文〈生活世界中的攻擊性:透過描述術語、攻擊性與文化之間的聯繫來擴展 Parsons 的攻擊性概念〉全部用德語寫成,之中深入討論語言(特別是「術語/行話」(Jargon))如何作為一種權力、控制和社會整合的工具。
儘管 Karp 發表了學術論文,中間也曾經在西蒙佛洛伊德研究所(Sigmund Freud Institute)擔任研究員一職,延續他在德國的學術研究,專注於精神分析和社會理論,但學術界的現實讓他挫折。
如他所說「我所做的研究全世界可能只有 30-40 個人能理解。」這種影響力的有限性,促使他開始思考如何將哲學洞察應用到更廣泛的商業領域中。
他在 2009 年接受專訪時,自嘲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是「成為地球上受教育程度最高、賺錢最少的人的捷徑」。
但同時他也堅定地說,「我從事哲學研究和後來創立 Palantir 的原因一樣,都是出於對某些議題的熱情,我沒有把錢排在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之前。」
在他正式加入 Palantir 之前,Karp 並不是第一次從學術界踏入商業界,他做了一小段類似像創投的工作。這都源自於他繼承了一筆遺產。
「我很會賺錢」:Karp 離開學術界、首次跨足商業領域
在 Karp 離開學術界後,命運給他一個意外的機會:從祖父那裡繼承一筆遺產。
他決定用這筆錢成立一家專門服務高淨值客戶的資產管理公司 Caedmon Group。(Caedmon 是 Karp 的中間名;也是已知最早的英國詩人)
Karp 發現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天賦:賺錢。
「結果我有一種能力,我很擅長賺錢,但很不擅長拿到錢,」他在訪談中說,「所以我基本上把賺錢和拿錢的能力變成了一門生意,我尋找其他也擅長賺錢但不擅長拿錢的人,教他們如何更快賺錢並獲得公平報酬。」
這種商業模式本質上是某種創投操作。
Karp 會去四處尋找有學術傾向,而且對商業有興趣的人。然後問他們說:「為什麼不自己創業呢?我可以幫你。」他自己也是從學術領域出身,某程度更擅長這些客戶的語言,成為學術和商業之間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幾年 Karp 越來越擅長賺錢,也覺得透過學術角度來解決商業上的問題是更吸引他的。

Alex Karp
與 Peter Thiel 的重逢、成為 Palantir 執行長
真正改變 Karp 人生軌跡的,是他與 Peter Thiel 的重逢。這也是 Karp 後來加入 Palantir 的契機。
兩人以前在史丹佛法學院是同學,畢業之後各自在不同領域努力。
Karp 離開學術界、經營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Thiel 則是弄一個小型的避險基金,同時也創了支付服務 Confinity(PayPal 前身),歷經和馬斯克的 X.com 合併成 PayPal,後來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
之後 Thiel 創了一家對沖基金 Clarium Capital,同時繼續創辦新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是 Palantir。
Palantir 的誕生有兩股力量:從宏觀視角來看,當時的大環境 2001 年 911 事件後,他們意識到科技界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