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年間,杭州臨安府。
青石小巷蜿蜒,竹影搖曳。巷口有一戶人家,門額上掛著一塊木匾——「松風堂」。這是書生李成家的宅院,三代同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鄰里間人人稱頌的好人家。
李成為人厚道,年逾五十仍精神矍鑠,平日以教書為業。妻子王氏勤儉持家,長子李文恭謙篤學,次子李仲則機敏活潑,常伴母親操持家務。雖非富戶,卻溫馨有序。一、春風入戶
那年春日,桃花開得極盛。清晨的陽光透過竹簾灑進廳堂,李成正坐於書案前批改學童的卷紙。
李文一身素衣,端坐一旁,正誦讀《論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聲音溫和而清亮。
李成聽著,放下筆,笑道:「好一句『遊必有方』。做人當如此,心雖遠志,卻不可忘根。你兄弟二人,當以此為戒。」
李仲在門口摘了幾朵桃花插在瓶中,插嘴道:「爹說得是,我若出門,也定常報家中平安,讓娘莫要掛心。」
王氏端著熱粥從廚下出來,笑罵道:「只會說嘴。昨兒讓你挑水,半桶都灑了。」
李仲吐吐舌,躲到兄長身後。李文拉他一把,小聲道:「弟,娘說的是,做事要細心。」
李成看在眼裡,心中暖意漾開。這兄弟倆,一文一武,一靜一動,正好相得益彰。
飯後,全家坐於庭前。微風拂過竹葉,送來一陣淡香。王氏輕聲道:「今年若收成好,咱再修一間書屋,讓你們兄弟各有安靜之所。」
李成笑道:「不必急。家中雖小,只要心齊,何處不是書齋?」
那一刻,陽光落在他鬢角的白髮上,閃著柔光。
二、夏雨夜話
入夏後,天氣漸熱。那夜忽降大雨,屋外雷聲滾滾。王氏正收院中晾的衣,忽聽小犬亂吠,趕忙去看。原來鄰家孤兒阿郎被雨淋得渾身濕透,站在牆邊發抖。
李仲一見,立刻撐傘出去:「阿郎,快進屋!」
王氏忙取乾衣給他換上,又熬了薑湯。阿郎喝著熱湯,眼淚直掉:「伯母,我不敢回家,那邊屋頂塌了……」
李成從書房出來,聽罷便道:「孩子莫怕,先住下,明日再修屋。」
第二天一早,父子三人合力幫阿郎修補茅舍。李文負責丈量木料,李仲提瓦補洞。李成則親自教他用竹編補牆。日頭升到樹梢時,屋已修好。
阿郎跪下磕頭:「謝伯父伯母,謝兩位哥哥!」
李成連忙扶起他:「起來,孩兒。人家有難,理當相助。你若真要報答,將來學會做人處世,誠心待人便是。」
這事傳到鄰里,人人誇松風堂家風淳厚。李仲得意地笑,李文卻淡淡一句:「助人非為名,心安便好。」父親聽了,眼中露出欣慰的光。
三、秋收與書
秋風起,稻香滿野。王氏在院裡曬穀,李仲幫著翻動,滿頭大汗。
李成坐在廊下,望著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年輕時窮讀書的光景。那時他父親常說:「書讀為修身,行善為立世。」如今,他也將這句話傳給兒子們。
這年秋後,李文考中秀才。鄰里紛紛前來道賀,王氏忙不迭泡茶迎客。李仲雖年幼,也幫著端盤。有人笑說:「李家有長子如此,將來定飛黃騰達。」
李成笑而不語,只淡淡回一句:「我兒若能為官,當為百姓謀福,不為己榮。」
夜裡,李文向父親叩首:「孩兒今日能中,皆因父母教誨。」
李成扶起他:「你若真感念父母,就當記得,功名不在紙上,而在人心上。」
一旁的李仲也點頭:「我也要學兄長,不讓爹娘操心。」
王氏聽著,輕輕歎息:「這一家子,若能永遠這樣和樂,便是上天最大恩典。」
四、冬夜團圓
冬雪初下,松風堂前白霜覆瓦。灶裡火光閃爍,屋中一派溫暖。
王氏在廚中煮湯圓,李仲在幫忙搓麵團。李文正為父親磨墨。
李成提筆,寫下一句:「家和萬事興,松風入心清。」
他寫完,笑道:「這是為咱家寫的春聯,明年正月可貼門上。」
李仲邊笑邊說:「我畫個松樹配上去。」
王氏端出熱湯圓,甜香四溢:「快都來嘗嘗。」
窗外雪花飄,屋內笑聲融融。阿郎也被邀來同食,他已在李家住了一年,如同自家孩子。
李成舉碗:「今夜無論貧富,能同坐一桌,便是福分。」
李文微笑:「願此燈火常明,照亮松風堂,也照亮人心。」
雪越下越大,白茫茫一片。屋內的燈卻越發明亮。火光映在每個人臉上,像春天的光,溫柔又長久。
結語
後來,李文仕途平順,卻仍每年回鄉探親。李仲繼承家業,勤於農事。王氏高壽,含飴弄孫。
松風堂的門楣上,那幾個字漸漸舊了,卻始終閃著光。
鄰里人常說:「李家無富貴之氣,卻有天倫之香。」
因為他們懂得——家之所以為家,不在金玉滿堂,而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心意相通。

松風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