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感情往往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日常相處中自然發生的情感流動。兩個人每天一起開會、討論案子、出差、加班,時間久了難免產生好感。只是,職場戀情不同於校園愛情,它不僅牽涉個人情感,更牽動工作、人際與公司信任的微妙平衡。

公司裡的李承遠,是個年輕有為的行銷主管,做事幹練、口條好,深受上級賞識。陳思妍則是新進同仁,負責協助客戶提案與資料彙整。兩人因為案子合作密切,常常一起討論到深夜。起初只是單純的工作夥伴,李承遠偶爾請陳思妍喝咖啡、幫忙訂便當、帶她參加業務會議。漸漸地,這份「關心」變成了同事間都能察覺的曖昧。
陳思妍對李承遠也不反感。她覺得他成熟穩重、有領導魅力,在他身邊學到很多東西。某天晚上,案子結束後,李承遠提議:「辛苦了,一起吃個飯吧?」那晚的氣氛輕鬆自然,兩人談笑間,彼此的距離似乎少了點工作感,多了些曖昧的柔軟。從那之後,李承遠開始更頻繁地找陳思妍討論「私事」:週末去哪玩、平時喜歡吃什麼、對未來的想法等等。陳思妍一開始覺得溫暖,甚至有點心動。只是,心動之後的現實,也漸漸浮上檯面。
——
一段職場戀情的開始,往往在「界線」模糊的瞬間。當兩個人開始把工作以外的話題帶進辦公室、把私人的情緒影響到公事,危險就悄悄靠近。
公司內部的風聲很快傳開,有人開始猜測:「李主管是不是在追思妍?」、「思妍會不會因此被特別照顧?」甚至連主管分派工作時,也開始顧慮:「這個案子給思妍會不會引起誤會?」
兩人之間,還沒正式交往,卻已讓整個團隊的氣氛變得微妙。李承遠覺得自己只是單純喜歡一個人,沒什麼錯;陳思妍則開始焦慮,不確定自己的努力是否會被認為是「靠關係」。她的同事開始疏遠,午餐不再約她一起,連群組討論也變得冷淡。
這正是職場戀情最常出現的副作用——「信任的偏差」。
在職場中,每一份評價、升遷、獎金,都是建立在客觀表現與公平原則上。然而,一旦牽涉私人感情,客觀就變得不再純粹。哪怕李承遠真的沒有偏袒,外界也會產生懷疑,這樣的懷疑,足以摧毀一個人的職場聲譽。
——
陳思妍後來向朋友傾訴:「我其實也喜歡他,但只要想到會影響工作,我就退縮。」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在職場戀情中面臨的掙扎。
職場是以理性為主的環境,但感情是非理性的。當兩者衝突時,通常受傷的會是「較弱勢」的一方。若感情順利,或許還能維持微妙的平衡;但一旦破裂,雙方要繼續在同一個辦公室見面,會是何等尷尬與壓力?
更糟的是,若其中一方位階較高,還可能被視為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都會被質疑是否涉及權勢誘惑或利益輸送。這不僅影響當事人,還可能引發公司內部的調查與信任危機。
——
其實,李承遠並非壞人,他只是太快讓感情介入了理性。當陳思妍開始疏遠他時,他感到挫敗與委屈,也意識到自己越界了。他嘗試挽回這段關係,但陳思妍最終還是選擇調離部門,結束曖昧。那段時間,李承遠也被主管提醒「注意形象」,從此學會在感情與工作之間保持距離。
事後回想,這段關係既沒有結果,也留下不少遺憾。陳思妍後來說:「如果當初我們能多一點理性,或許還能當好同事。」這句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職場戀情的脆弱。
——
職場不是不能談戀愛,但必須知道——這是一條必須非常謹慎走的路。
要在職場中發展感情,至少要遵守三個原則:
一、保持透明與界線。
若雙方都有意願發展關係,應該主動向主管或人資部門報備,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流言。同時,在工作中必須嚴格區分公私,不因感情而影響判斷。
二、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
一旦戀情破裂,能否繼續共事?能否保持專業?若答案是否定的,就應該提前設防,避免把自己推進無法收拾的局面。
三、記得職場的核心是「專業」。
無論感情如何變化,最終留下來的,不是誰愛誰,而是你在工作上的能力與信用。
——
感情從來不是錯,但在錯的環境裡發生,代價往往特別高。職場戀情之所以要「盡量避免」,不是因為愛情可恥,而是因為它太容易讓理性崩塌、讓努力變質。在公司裡,最珍貴的關係不是戀人,而是能互相尊重、彼此成就的夥伴。學會分寸、保有專業,或許才是職場中最成熟的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