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人生才有意義。」這句話聽起來熱血又浪漫,但現實卻常常相反——多數人並不是靠「喜歡的事」維生,而是靠「該做的事」成長。懂得在必要與喜好之間取捨,往往才是職場成熟的開始。

正面例子:做該做的事,迎來更大的成就
小林剛進公司時,被分配到最不受歡迎的單位——文件稽核組。每天都要檢查數百份合約、報表,瑣碎又單調。剛開始他也覺得枯燥,但他沒有抱怨,而是默默研究每一份文件的結構,理解各部門流程。漸漸地,他發現別人不願意碰的這些「細節」,其實藏著整個公司運作的關鍵。有一次主管臨時要一份跨部門的合約風險分析,其他人一頭霧水,小林卻能立刻整理出完整資料,指出關鍵條款問題。這次表現讓他被調至專案部門,從幕後走到前線。幾年後,他升任主管時說了一句話:「當初那些我不喜歡的工作,反而讓我學會了看整個局。」
小林的例子說明,有時做「該做的事」雖不光鮮,卻是在無形中累積專業、建立信任,為未來的成就鋪路。真正的職場智慧,不是挑喜歡的事做,而是讓自己在任何崗位都能發光。
反面例子:只做喜歡的事,錯失了成長機會
另一位是阿哲,個性外向、創意豐富,進公司後立刻表明只想做行銷企劃,不想碰報表、預算或行政工作。起初主管看他有熱忱,也讓他試著發揮。可沒多久,問題出現了——他的提案缺乏數據依據,預算報不清楚,活動執行也常出包。
主管提醒他:「如果你不懂預算和流程,就無法讓創意落地。」但阿哲仍覺得這些繁瑣的事浪費時間。幾次失敗後,專案被撤,他的熱情也慢慢消耗。最後離開公司時,他感嘆:「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不行?」
原因很簡單——職場不是舞台,而是系統。只做喜歡的事,等於放棄理解整個系統的機會。創意、熱情、夢想固然重要,但若沒有落地的能力與責任心,它們終究只是一場煙火。
引申思考:成熟的專業,從「該做」開始
我們都渴望「做自己喜歡的事」,但現實世界的價值體系往往不同。公司雇用你,不是讓你實現夢想,而是解決問題。所謂專業,就是能在被分配的任務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與成長。
許多人以為「該做的事」代表妥協,其實不然。它意味著對現實的理解、對責任的承擔,以及對未來的投資。那些願意把「該做」做好的人,往往在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能力與信譽,最後反而能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問「我喜不喜歡」,而會問「這件事能讓我學到什麼」。即使工作枯燥,他也會在其中練習效率、溝通、細節掌控;即使任務艱難,他也懂得把挑戰轉化為資歷。長遠來看,這些無形的累積,才是最珍貴的職場資產。
心語:從現實中磨出自由
做該做的事,不代表放棄夢想,而是先讓自己有資格選擇夢想。當你能把平凡的任務做到極致,把責任扛起來,世界自然會給你更多空間。
人生有兩種自由:一種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另一種是「有能力選擇要不要做」。前者短暫,後者長久。要達到第二種自由,就得先學會在不喜歡的事裡成長。
所以,與其抱怨現況,不如問自己:「我能從這份工作學到什麼?」因為當你願意踏實地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早已走在通往夢想的路上,只是那條路叫作「現實的修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