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成長,是學會和自己和解
我們常以為,成長就是要往前走,要不斷超越自己。可我後來才明白——有時候,真正的成長,不是跨越更多的高山,而是願意轉身,看見那個曾被自己遺忘的模樣。
一、成長不只是往前走,有時也要往內走
長大的過程裡,我們被教導要堅強、要理性、要懂得面對現實。
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成熟,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會壓抑。
於是我們把悲傷藏起來,把恐懼包裝成微笑,把那些還沒痊癒的傷口,用「我沒事」掩蓋起來。
可是,當夜深人靜時,妳是否也會被一些畫面突然刺痛?
也許是曾經被忽略的自己、被批評時的無力感,
或是那個總想被看見卻總被壓下的心聲。
成長,不只是向前邁進,也要往內回望。
因為有些答案,不在遠方,而藏在妳還沒擁抱的自己裡。
、心理學觀點:「內在小孩」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對話
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內在小孩」。
那是我們內心深處仍在渴望被理解、被安撫、被愛的那個部分。
當妳在工作被批評時覺得特別難過,
當妳在關係中害怕被忽略,
那不是妳太脆弱,而是妳的「內在小孩」正在呼喊。
她可能在說:「我很怕被遺棄。」
或:「我努力這麼多,妳怎麼還不肯肯定我?」
我們長大後,習慣用理性壓住這些感受,
卻沒發現,那些未被回應的情緒會悄悄累積成焦慮、自我否定。
要真正療癒自己,第一步不是改變現況,
而是學會傾聽那個被壓抑的小孩。
為什麼我們總對自己那麼嚴厲?
妳有沒有發現,自己對別人都很寬容,
但對自己卻特別苛刻?
明明已經盡力,卻還是會責怪自己不夠好;
明明累了,卻不允許自己休息。
心理學上稱這種狀態為「內在批評者(Inner Critic)」,
它像是一個在腦海中永遠挑錯的聲音,
說:「妳不該失誤」、「妳怎麼又拖延」、「妳太沒用」。
這個聲音,其實是過去環境內化的殘影。
我們害怕被否定,所以先學會自我否定;
以為嚴格一點就能更好,卻沒發現自己正被壓垮。
對自己溫柔,不代表軟弱,
而是一種勇氣——去面對那個還沒被愛夠的自己。
和自己的「失敗版本」對話:不再批判,而是理解
我曾經討厭那個「失敗」的我。
她拖延、逃避、不夠堅強。
每當她出現,我就用責怪和批評逼她快點消失。
但有一天,我試著做了件事:
我對她說:「妳是不是很害怕?」
她哭了。
她說,她不是不想努力,只是太累了。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我所抗拒的那個自己,其實只是在等一個擁抱。
從那天起,我學會在崩潰時對自己說:「沒關係,我在。」
學會讓不完美的自己,也能被接納。
原來和解,不是變得完美;
而是不再懼怕自己的不完美。
實踐練習:每天三分鐘自我覺察
這是一個簡單卻強大的練習:
Step 1. 停下來 ——閉上眼,深呼吸三次。
Step 2. 問自己 ——「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Step 3. 接納它 ——無論是焦慮、疲倦、悲傷,都先說一句:「我知道你在。」
Step 4. 安撫自己 ——像對朋友那樣對自己說:「妳已經很努力了。」
這三分鐘,是妳給自己的擁抱。
當妳願意這樣做的時候,
妳就已經開始在修復與自己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