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訝異。
剛從研究所畢業的時候,
一度認為自己不適合土木這一行。
花了許多時間追尋「我到底適合什麼?」
嘗試開樂器行教烏克麗麗、回學校念財務金融。
以為會像偶像劇一樣,
在轉角的一瞬間就能發現天職!
但事實是,
我們現在所擅長、甚至熱愛的事,都不是從天而降的。
能力的進化,是時間與環境共同雕刻的結果。
工作的成就感與熱情,
往往都是在一步一步熟練後,才開始萌芽。
十年前,我剛考上普考,進入營建署服務。
那時候的我,對公共工程的認知接近一張白紙。
我只知道,圖說很厚、法規很多、過程要很謹慎,
還不懂這些背後代表的社會責任與意義。
但隨著時間過去,
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菜鳥承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開始能看懂施工圖、會算進度、了解現場工序。
十年後,我辭去了公職,投入營造廠。
從預算編列、估算成本,到參與標案評估和投標簡報,
角色的轉換,讓自己的心態重新進化與升級。
這些過程中的累積,
讓我有機會能將經驗分享給實習生,
陪他們一起探索工程職涯的方向。
這些事,在我剛踏入職場的那一年,是完全想像不到的。
事實上,傳統的營造產業也同樣在進化。
十年前的營造現場,絕大多數都是木模板與傳統工法,
鋁模板被視為高成本、難以回收的選項。
但到了今天,在「缺工」、「安全」、「效率」成為關鍵字的時代,
鋁模反而以系統化、模組化、養成時間短的優勢重新崛起。
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產業對環境變化的回應。
正如我們個人一樣,
當外在環境改變,我們也要有重新再定義自己的勇氣。
人生中那些看似無關的經驗,
都會在某個時刻意外拼出你的人生藍圖。
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
可能是你十年前想不到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相對地,十年後的你,
也很可能正在做著此刻的你無法想像的事。
所以,與其預測未來,不如把握現在的每一步。
- 做你能做的:讓能力成為信任的基礎
- 做你想做的:讓熱情點燃前進的動能
- 做你應該做的:讓責任成為你與世界的連結
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某個問題是只有你才能解決的,
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才華與才能。
前陣子在《哈佛商業評論》聽到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的一段訪談,
他說:「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可能是你十年之前想不到的,或者不可能做到的。」
這句話讓我深深反思自己這十年的經歷與轉變。
如果你正面臨人生抉擇、感到迷茫或正在尋找方向,
這段影片非常值得推薦給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