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極度追求「快又有效」的時代,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感受到這股緊張感?
這種壓力讓我們連休息都得講求效率,
甚至開始彼此比較:
「誰的假期比較豐富?」
「誰的放鬆比較有產值?」
這就像大學玩《世紀帝國》的時候,
不能有任何一位閒置村民,
否則就會被對手提早一步升級。
但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就連休息、休假,都要那麼有效率?
社群媒體不斷推播
「七天學會Python」、「三週打造易瘦體質」等資訊,
讓效率成了一種信仰。
但我們卻忘了:
有些事,是不能被加速的。
我們習慣滑手機就獲得短暫的快樂,
看見讚數上升就感到被肯定,
追劇、購物、短影音,
都能立刻帶來愉悅。
但這種立即滿足的快樂,總是來得快,也退得快。
然而,真正讓人能夠留有餘韻的成就感,
往往需要時間累積。
學一項技能、培養一個興趣、建立一段關係。
都得經歷等待、挫折、重複,
唯有「給時間一點時間」,才會慢慢看見成果。
混凝土:等待的藝術
在工地上,
新拌的混凝土初凝約需 1 小時、終凝(固化)約需 1 天。
經由水化作用持續反應約 28 天,
才能發展至設計強度 fc′ 以上。
然而在 7 天齡期,混凝土強度約只達設計值的 70%。
這組數據深刻提醒我們等待的必要性:
社會大眾追求的「七日見效」,
在工程世界裡,連設計強度的七成都不到。
混凝土的強度發揮需要時間,人的成長也是。
過去在學吉他的時候,
第一天買了琴,
滿心期待可以像搖滾樂團的吉他手一樣速彈SOLO,
接下來卻馬上被指尖的疼痛和緩慢的進度搞得想放棄。
就像混凝土需要經過時間的等待和養護,
我們只能一個小節、一個小節慢慢爬格子,
堅持每天練,逐漸累積技巧。
這種積累是無法被跳過的。
如果我們急於追求表現,
在心性或技術的「強度」尚未達到要求時,
就想「拆模」去展現成果,
最終得到的將是品質不良的結構。
幾個月後,當你彈出那段X-JAPAN的SOLO樂句。
那種成就感,遠比滑手機的帶來的快樂更加持久。
在技能的培養、人才的養成上,
都必須放下「效率至上」的思想,
真正的成長,需要透過時間的積累。
模板:限制的價值
如果說混凝土強度的等待,談的是「耐心」,
那麼束制住混凝土的模板談的就是「紀律」。
模板是短暫的限制,卻能帶來長久而堅實的結構。
經過技師妥為設計的模板,
必須堅固且足以承受混凝土的壓力,
以及施工時的各種負重、衝擊力而不致變形。
拆模的時間也需要精準拿捏:
拆模過早會造成破壞,
拆模過晚則影響後續養護與修補的效率。
人生的模板,
就是我們時常覺得「麻煩」的那些東西,
社會的制度、工作的SOP、紀律與規範,
都是暫時的模板,
看似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就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一開始或許很痛苦,
限制了休閒和享受美食的自由,
幾個月後,當你「拆掉這塊模板」時,
實際感受到自己更有活力、身心狀態更好。
你發現了嗎?
正是這些規範,
讓我們能夠在成長過程中不致變形,
最終成長出足以承重的強度。
承載人生的重量
真正的自由,從來不是急於擺脫限制,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積累,堅持良好的習慣養成。
當你終於能夠拆模的那一刻,
你會發現自己原來變得這麼可靠堅固,
能承載更多的重量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