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電玩,只要是有組隊機制的,通常都會有明顯的角色功能分配。最搶眼的多半是造成對手重傷的「主力輸出」,其中又可再分為群體攻擊型或單攻型;主力輸出後頭,會是以長程火力提供遠距離支援的角色。而在「打手」之外,還有輔助角色,像是以唱歌跳舞來提升隊友速度、士氣或攻擊力的啦啦隊,也有使出魔法暈眩、迷昏對手的「控制角」,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幫對友急救、回血、續命的「補師」。
成功的競賽戰隊,其成員會往往專練一角,並透過隊友之間的默契搭配,發揮最大戰力來克敵。但這種角色分配不只出現在電玩領域,許多團隊競技運動也可看到類似的角色安排,隊伍中會有主力輸出(第四棒或外線射手),也有輔助或助攻角(推進棒次或控球者)。
軍隊也不例外。甚至正是因為軍隊先有這種角色分配,才會讓運動與遊戲中出現類似的設定。軍隊有主力「打手」(第一線野戰部隊),後方「長程支援火力」(飛彈或重火砲),以外還有偵察、補給保養、醫療救助等各種角色。
理論上一支健全的軍隊應該擁有各種角色,而且每個角色的能力都發展得很均衡,不會有某些角色「等級」特別高,其他都是新手的狀況。在當代總體戰的視野之下,就算常備部隊中少了某些角色,也會要求能在最短的時間整合民間後備資源,以成為戰時部隊的一環,補充常備軍中缺乏的角色。
那台灣呢?台灣的軍隊是完整的戰隊嗎?如果不是,又是缺了什麼角?
依大多數退伍軍人的經驗,國軍感覺好像缺了許多「角」,或說是「樣樣有,樣樣鬆」,就算「有」,也等於是「沒有」。先不論這種個人經驗是否有偏誤,就假設這種觀點是事實好了,那國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我認為這是因為國軍在自我認同上存在某些錯亂。不是國家認同面的錯亂,而是在做為「一支戰隊」或做為「一支戰隊的一部分」之間,搖擺不定。
也就是說,國軍到底應該是個「角色功能完整的戰隊」,什麼角色都練到差不多的等級?還是專練一角,做為「遠攻」或「控制」或「補師」這樣的輔助角色而存在?
我認為應該是後者。但這顯然會對抗到一般人的直覺。
目的性
上篇提及我認為國軍的「總目的」是「姿態嚇人,實質擾人」,讓對手先是知難而退,若是真的要打,也會非常困擾。
那要如何做到呢?這也不用特別去大改,因為現狀就是這樣了,所以共軍才沒有打過來。但共軍的戰力也在隨時調整中,台灣這邊也該因應老共的狀況進行調整。
那應該怎麼調?老共軍機繞島,或是南海加蓋基地,我們要怎麼反應?派飛機去盯就夠嗎?那要不要開飛彈射控雷達嚇嚇他們?如果參數被抓怎麼辦?用比較老舊的發射載台去瞄嗎?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又,只有我們能這樣做嗎?老美看來才是有真正第一出手權的主角吧?在「責任分配上」,我們要做的是哪些?
我們前面也討論過
老美的角色。美軍就是個健全的,什麼都有的「完整戰隊」,是從打手、遠攻、控制、補師什麼「角」都有的最強組合,而且每種角色的等級都練得很高。基本上美軍只靠自己,也可以扁爛全世界。
但要保持這個超強戰隊的成本很高,所以老美會要求在其勢力範圍下的國家多少出錢贊助一下,或是出「角」和老美搭配,又或是組個像樣的完整戰隊,在區域中做為美軍的低成本替補。
日韓就是這方面的模範,中東也有一些國家的表現也不錯,他們的軍隊可說就是美軍「戰隊」的縮小版或延伸部,讓美軍不用在海外放那麼多人,就可以達成更好的戰略效果。那台灣呢?
台灣更小更窮,要撐起一個夠看的完整戰隊,會更加辛苦。過去台灣的確是有完整的戰隊,啥角色都有;但隨著裝備老化、兵員減少,要嘛就是大灑幣再買出一個完整的戰隊,要嘛就是集中資源專練一角或幾角,然後和美軍或其他友軍好好搭配。
台灣近二十年走的就是後面這種路線,也就是專練一角;如果用人體來比喻,那國軍已經不成「人形」,越來越像隻招潮蟹,某部分的肢體已經「巨大化」了。這會讓那些認為台灣應自組完整戰隊的軍人或百姓感到不滿或不解。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這樣做,這樣不是會失去國防獨立自主性,最後越來越依靠外人嗎?
我認為這樣的狀況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美軍設定的格局,台灣這邊沒有太多的彈性空間。我們該做的,是確認現況,並思考在這種局限之下,對我們自己最有利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因為選擇對抗美國,會比對抗中國更愚蠢。
因此接著要處理的問題分別就是:
- 第一,國軍究竟是那邊巨大化了?
- 第二,這是當下最正確的角色分配嗎?
- 第三,如果要補強或加強,該怎麼做?
大什麼大
依「正常」比例來講,台灣現在相對較大的部隊,是情報、資訊、飛彈、部分空軍與海軍。這些單位是最早全志願役化的,有些旅級單位的義務役在十年前就降到10%以下,甚至是5%。
因此相對於義務役消失而「受創甚深」的陸軍野戰單位來說,上述這些單位就隨其他單位縮小,而成為像招潮蟹的特化「螯」;但也因為平民百姓較沒機會在這些單位服役,也就會有「國軍沒人」的誤解。其實這些「螯」單位一直滿滿的都是人。
為什麼他們可以維持同樣的規模,然後還這麼低調?我認為這是因為「螯單位」是與美日整合得最好的部隊,許多資訊是共享的,也就必須受到美日等盟國的約制,並獲得相對較多的資源。
但「螯單位」也的確有一些追不上美日的地方,這些落後之處部分是因為國軍體制問題,還有個重要因素是美國方面刻意不給跟。像不給你資訊、不賣你設備,或是設備內部的功能受到限制,也就是閹割版。為什麼?因為老美擔心這些人會投共嗎?
理由應該沒有那麼負面。老美不給,其最主要的考量,可能是給了之後,台灣會擁有能力自建成一個「較完整的獨立戰隊」,就有可能走「自己的路」;也可能是因為這種資源配置,從大規模的國際組隊角度來看,會是種浪費。怎麼說呢?
客觀上,中台之間的軍備競賽本來就是場雙輸遊戲,而隨著中台之間的經濟實力落差越來越大,台灣要組完整戰隊的成本越高,也就越「不經濟」,越比越「輸」。就算不衝完整戰隊,在(美方認為)錯誤的地方多投資一些,也會是種致命的浪費。
由美方利益出發,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台灣軍方把自己整合進美國與同盟國的資源鏈,依大家的安排扮演專門的角色(巨大的螯)。這做法有些前提:美日願意也需要台灣整合進來,以及台灣自己清楚相關任務與背景現實。
我認為這兩個前提都成立,而且不是最近才成立,這五六十年來都是如此。雖然近來美國國會有提案成立「監督」台灣軍方的美官方單位,但不過是把行之已久的互動方式「地上化」、「合法化」罷了。
美日台現在的確存在超乎普通百姓想像的軍事合作,台灣也有參謀軍將官清楚台灣應扮演的角色。雖然還是很多軍民不清楚這狀況,但被整合進這套系統的人,自然會知道美國的強大,也更不可能投共,應該會「投美」才對,所以美國也不會特別擔心保防問題。
拉回主題。那國軍在這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就現有的「螯單位」來看,明顯是「偵察」,還有「飛彈載台」的角色。
那其他的裝備和部隊呢?也不算是保衛這些載台或偵察工具的,還像是為了要湊一支完整「戰隊」而有的安排,因此會和「螯單位」有點格格不入,或是沒啥系統連結的感覺。這對美國人來說,可能就有點浪費。
但我們也應該質疑美國本位的立場:這真的是台灣當下最適切的角色分配嗎?美國人或許會給個及格的分數,但台灣人自己的戰術需求呢?
不妨回頭看看「姿態嚇人,實質擾人」的目的。現有的飛彈雖然多且好,但也不是多到真能嚇住對手的程度。就是有戰力,但對手也可能有信心將之全數摧毀,或癱瘓大多數戰力。
就「擾人」面來說,感覺也不太夠力。我們的地面部隊和後備戰力,對中共來說是個未知數,不至於完全沒有戰力,但要讓他們覺得「擾」,還是可以多加一些。
加什麼?
那要加些什麼?還是就嚇人和擾人面來談。
在嚇人面,飛彈是台灣的強項,就再生產多一點,種類可更齊全,技術努力搶在全球最先進的程度。美國不希望我國能射得太遠,威力太大,以免防守變成了攻擊,但我們只要持續研發生產,美國最後也會被迫接受這個事實,同意賣我們可替代的產品,以攔阻我方的研發生產。雖然這對台灣研發生產單位是個打擊,不過至少國軍整體擁有的戰力資源是上升的。
擁有多元和足夠數量的飛彈,就能把對手戰力「定」在相對遙遠的位置,這在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標準的「嚇人」。但一般百姓對此沒有概念,所以這種投資相對不討好,沒有可看的大車大砲那麼吃香,必須要有意識的軍將官力推才行。
有飛彈,也要有載台,有相關的電子設備。載台方面也可以盡量增加,不論是陸基運具、船艦或戰機,能做為飛彈發射載台用的,就買多一點。也就是說,整個武購思維應該繞著「飛彈」這個概念往外展開。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相關的電子設備。像「神盾」之類的系統,以及預警機(電戰機)與其他載台的整合,就是台灣比較不足的部分,也是美軍「漏」給了的部分,這種也應該想辦法自己做出來。
雖然自建一套的成本比自做飛彈更高,但你投錢下去到一定程度,美軍發現你快做出來了,應該也會便宜給你更多套。而只要有賣這東西給台灣的消息,對老共就是強大的嚇阻,因為他們清楚知道這些東西的麻煩之處在哪。
如果我們能把宛如刺蝟、有高度替代性的多層密集飛彈火網整合到現有的雷達系統之上,應該就可以充分展現出「嚇人」的效果了。就算老共開戰第一時間打爆一部分,只要還有系統在運作,還有載台到處跑,他們也同樣不敢亂動。機密不能說得太清,但台灣有些飛彈和電戰系統,我認為沒有在很近的距離,是打不壞的。
那擾人的部分呢?我之前
提過,台灣龐大的後備軍人會給登陸共軍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些人有槍有彈卻完全不用腦,比正規軍更麻煩。那正規軍呢?要如何擾人?
前面說過了,完整的戰隊可能不合用,但我們針對反登陸思維所創建的野戰陸軍,就還是大部隊編制,真正在打的時候,還是要一個旅整隊出擊,才能發揮戰力。就是營級要配合來配合去,才能開打,不然就會戰車旁沒步兵,直升機不知哪邊去。
但不用等老共來,即便是平常時段,旅級這麼大的編制要在台灣本島移動就是很大的困擾。這不是說百姓會困擾,而是國軍自己會很困擾,只要有辦過「陸軍郊遊」業務的現退役軍人,都會知道當「宅男」的好。
現實的空間地貌,就是不適合大部隊。如果有另一支大部隊被扔上來(就是共軍。雖然我們前面提過這不太可能),那你自己的大部隊就更會塞車。所以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台灣陸軍應該放棄大部隊出擊的想法。
我不是說不能有旅級戰術,而是戰鬥單元可以再破碎一點,甚至讓連級部隊都能擁有相對獨立的戰鬥機制。這也不用全面大改,就讓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單位成為這種「獨立連」,自己就可以呼叫火砲和海空支援。就算沒有支援,也可以自己「郊遊」得非常快樂。
有帶過演習的退伍軍人,或許會覺得這有點天方夜談,但我認為這是有可能成功的。因為篇長有限,就下一篇再談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