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好多年沒去電影院看電影了。今天破例一次,去看了賈樟柯的《江湖兒女》。以前看過他的《山峽好人》,也看過一些對他的電影的評價。非常敬佩他的一直堅守,在現實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不放棄現實主義的創作路線,敢於直面殘酷的社會和真實的人生。這在當今的中國電影界,非常的稀缺,彌足珍貴。非常的難得和不容易。
總體感覺這部電影非常壓抑,敘事上比較克制。鏡頭非常真實,糙礪、原生,一點不加修飾。電影試圖反映中國經濟粗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無法掌控的跌宕命運,他們的顛沛流離與悲歡離合。年代和地域跨度都很大,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從山西大同到三峽庫區。看得出,賈導演雄心勃勃,力圖展現一幅在時代車輪的碾壓下,江湖兒女艱難生存的長幅畫卷。
故事線索比較清晰。山西大同,煤礦資源枯竭,一些年青人就自尋出路混社會。男主郭斌開了一間麻將鋪,手下糾集了一幫兄弟。女主巧巧是大哥的女朋友。一次街頭鬥毆,巧巧為救郭斌,在街頭開槍。後來又攬下了非法持槍的罪名,被判5年監禁。
出獄後,遠赴三峽庫區奉節縣尋找郭斌。找到後卻被郭斌無情拋棄。巧巧絕然離開,中途隨一邂逅相遇的男子去新疆。但途中又離開回到大同。與當初郭斌一樣開了一間麻將鋪,當上了大姐大。十幾年後,郭斌喝酒腦中風,下半身偏癱,不能行走。回到大同,以前的兄弟無人相助,只有巧巧肯收留他,與他相伴,為他治病調養。
賈導演是山西人,但不知什麼原因,卻對三峽庫區情有獨鍾。筆者出生長大于此,看到熟悉的鏡頭,特有感觸。《三峽好人》中,也是山西的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來三峽庫區各自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可能是因為兩個地方有相似之處,都是因資源開發而造成大量人口失去家園,不得不漂泊他鄉。有趣的是,三峽庫區的人口移民他鄉,而來自山西的郭斌又漂泊到三峽庫區。似乎有他鄉即是江湖之意。
電影開始前的宣傳片中,賈導演談了自己對江湖的理解。他說,「江湖首先是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其次是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最後是人物之間的情義」。並借電影中的男主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覺得賈導演這部電影對現實的反映相當真實,對江湖的詮釋也很到位,但並不同意他對江湖義氣的肯定與重視。當然,在嚴酷的生存壓力下,用傳統的江湖情義來對抗殘酷冰冷的現實,尚能保留一份溫情,也應得到理解。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這部電影的檔期正好在中秋與國慶之間。中秋與家,與闔家團圓和鄉愁的意象相聯繫。家與國,與江湖這三個主題就貫穿在了一起。而理解「江湖」,與家和國是分不開的。
簡單來說,江湖就是家與國之外的地方。傳統價值中,「孝」對應家,「忠」對應國,「義」對應於江湖。所謂「江湖義氣」。而「義」是儒家價值「悌」的外推,將親兄弟之間的「悌」外推到異性兄弟之間的「義」。「悌」要求幼服從長,兄提攜弟。「義」也同樣,大哥說一不二,小弟必須服從,大哥也要罩著小弟。「家」與「國」,是人們通常的立身和棲身之地。但如果生不逢時,命途多舛,就會流落到江湖。
因而,江湖即是「失家園」。像電影中的男女主人公,被國企拋棄,失去了歸宿。只得自尋出路。三峽庫區的移民,江水淹沒了他們的土地房屋,也失去了家園。土地被徵用,房屋被拆遷,同樣失去了家園。男女主人公漂泊一生,卻始終渴望擁有家園和得到歸宿。
中秋之際,看這片子很容易感傷。失去家園即跌入江湖,有江湖就有鄉愁。雖然鄉愁有朦朧的詩意,但卻不宜美化。鄉愁的背後,是無數人的犧牲與隱忍。
2018年9月24日
不一樣的角度!關注現實,追究歷史,探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