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索‧薩爾迪瓦爾/著,卞雙成,胡真才/中譯,遠景出版社。
從臨時書攤買回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期待這本傳記能為我帶來半天的愉悅,其他不敢奢望,因為69元的超低價格讓我不太相任這本書的內容,也許中文翻譯得很差,也許內容冗雜無趣……狀況林林總總,因此書賣不出去,在此賤價出售。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翻譯得不好,仍被我閱讀兩次,而且每次都讀的津津有味。雖然作者以第三人稱的觀點敘述馬奎斯的一生,我反而覺得他的作法拉近了我與這位作家的距離,而不被「諾貝爾獎」及「魔幻寫實小說」之類的熠熠光輝所惑。
閱讀之前,我早已看完《一百年的孤寂》這部小說,不過頭一次閱讀,我對它印象非常不好,我實在不敢相信這種「鬼打牆」的文學作品,居然會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而且還能在得獎之前,得到南美許多國家讀者的青睞!因為小說的故事情節及時間敘述非常詭異!儘管作者聲稱:小說裡的一些人事物確實有事實作為基礎,而且有些是以自己的童年回憶進行改編。直到翻開這本傳記,讀了傳記作者詳細的介紹,及作者對小說情節片段與馬奎斯生平的簡短比較,我才有所理解。
舉例來說,《一百年的孤寂》的主角「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竟然有17個私生子,而且一生打了32場內戰……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可是在南美洲確實有這樣的人物,而且為數不少!《一百年的孤寂》的主角「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原型人物之一──馬奎斯的外祖父尼可拉斯‧馬奎斯先生──就擁有17個私生子!不只如此,他曾參加哥倫比亞的「千日戰爭」,後來也和「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一樣,停戰以後退隱鄉里,並且對中央政府頗多怨言,雖然不滿政府貪汙腐敗,卻不得不忍氣吞聲仰賴政府發放撫恤金,維持生計。至於32場內戰,等我翻開這本傳記,及中南美洲的歷史書後,才發現:馬奎斯只是把哥倫比亞脫離西班牙獨立以後大大小小的內戰和政治動盪用「32場內戰」概括而已,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哥倫比亞的內戰與政治鬥爭,直到馬奎斯動筆寫這部小說時,仍然接連不斷。
第二個例子是,《一百年的孤寂》第四代主角「奧瑞里亞諾‧席岡多」時代,美國人在馬康多建立香蕉園之後的場景:「小城已變成鋅板屋頂的木屋營區了,外國人從世界各地乘火車趕來,不只座位坐了人,平台站了人,連車廂頂都擠滿了人,他們住進鋅板屋頂的木屋。後來美國佬把懶洋洋、身穿細洋布衣裳、頭戴面紗大帽子的太太接來,在鐵路那一邊另外建一個城鎮,街道兩旁種棕櫚樹,房子的窗戶有遮簾,陽台上有白色小茶几,天花板上裝電扇,廣闊的藍色坪養了孔雀和鵪鶉。那個區域圍著金屬籬牆,頂上有一圈帶電的小鐵絲網,涼爽的夏日清晨黑鴉鴉掛滿電死的燕子。」(遠景版第187頁),還有「他們使出以前上帝才能用的手法,改變降雨的模式,加速收穫的週期,把白石頭和冰涼的河水引到小城另一端的墓地後面,使河流改道。」(遠景版第188頁),至於後面敘述「馬康多」這個小鎮在美國聯合水果公司進駐以後的改變,還有小說當中渲染的香蕉工人大屠殺事件,都是以馬奎斯故鄉──亞拉卡達加村的房屋遺跡,及史事紀錄為原型,加以想像、渲染。
不過整本傳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傳記作者相當詳盡地介紹馬奎斯寫作《一百年的孤寂》的辛苦過程。馬奎斯寫作《一百年的孤寂》這段期間,一家人「拖欠了房東6個月的房租和肉店老板多月的肉錢,家當幾乎全進了當鋪」,馬奎斯本人除了散步,其他時間都窩在家裡查資料、寫作,長達十四個月。相信嗎?一部長篇小說可以這樣耗損作家的精力、財力及時間,而且這還只是撰寫的過程,並不包括作者漫長的構思、蘊釀。馬奎斯童年的生活經驗與記者工作所需的大量閱讀經驗,後來都成為他寫作小說的素材,至於這些生活經驗和閱讀材料,如何蛻變成馬奎斯個人的寫作素材,其過程散見在這本傳記各個章節,這些我無法一一列舉、詳盡說明,只能告訴大家:書,還是一睹為快!
傳記的前幾章,傳記作家不厭其煩說明馬奎斯如何回溯自身的童年生活、追尋外祖父母的身世、如何收集各路資料,以及訪問那些與外祖父母來往過的親友的過程。馬奎斯長年關注某個議題的決心和意志,真的很感動我!而且透過傳記作者的解釋,我才了解:當一名作家,除了天分與堅強的意志,還要有高度的實踐能力,以及與「現實」妥協、磨合的耐性。
馬奎斯26歲的時候,一面外出,為書店兜售圖書,一面在故鄉加勒比海沿海地區巴耶杜帕爾、拉巴斯、馬納烏雷及週邊村鎮等地,努力收集寫作資料。按傳記作者的評論:馬奎斯「有意識地發掘自己和未來作品的根」。馬奎斯因首都波哥大發生大暴動,不得不輟學離開,之後前往卡塔赫那,在當地就讀大學(沒有畢業),並擔任報社記者、編輯,撰寫新聞稿。這段時間,他不但積極與當地的作家、藝術家來往,也利用閒暇時間寫作。二十幾歲的馬奎斯早已不在學院、咖啡館內悠閒度日,或是沉浸在漫無目標的閱讀和思考活動了。至於作家個人對世界文學的吸收,早在幼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中學時代的馬奎斯在同學、老師的眼中,是一位明日之星,不但功課不錯,讀了很多國內外的文學作品,而且詩才洋溢,三不五時在校刊上發表詩作、評論。
馬奎斯不像台灣莘莘學子,後者不少人是踏出高中校園以後,才結束對文學蒙昧無知的歲月。看似困頓、不得意的青年時代,以及居無定所的壯年時代,反而給予馬奎斯寬闊的視野;馬奎斯不僅更了解哥倫比亞的風俗民情,並且跳脫哥倫比亞本位觀點,思考母國與其他中南美洲國家混亂失序的歷史根源。或許作家們早年從事的工作,並沒有我想的那麼負面──只是耗費一位天才的時間與精力。馬奎斯童年的生活經驗與記者工作所需的大量閱讀經驗,後來都成為他寫作小說的素材,至於這些生活經驗和閱讀材料,如何蛻變成馬奎斯個人的寫作素材,其過程散見在這本傳記各個章節,這些我無法一一列舉、詳盡說明,只能告訴大家:書,還是一睹為快!
當一名作家,除了天分與堅強的意志,還要有高度的實踐能力,以及與「現實」妥協、磨合的耐性。馬奎斯即是一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