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
雜談│我們為什麼需要劇場(上)-劇場的公共性」,裡面提到因為這個公共性讓社會上所多聲音可以被聽見,甚至展開更多面向的討論。同時,因為劇場這個特殊的媒介,也可以讓這個討論不僅限於理論上討論,而是透過演出、演示的方式,展現出更多不同立場的人的生活,更能讓人具有同理心的思考彼此的不同,以及遇到的困境。
除出了「公共性」之外,讓我們來聊聊劇場的另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劇場是心靈的避風港」。這件事情很難用數值或是理性去思考,雖然我們都一致地認為藝術能陶冶心靈,但具體來說到底該怎麼做?執行的成效如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幸福」、「安心」、「快樂」、「平靜」這些感受很難被表達出來,因此藝術相關的政策才難以有效地推動,但如果不推廣,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後果?讓我們來看看古希臘人是如何看待藝術地吧。
古希臘人的必修課「音樂」與「體育」
古希臘人認為人必須「身體」、「心靈」合一,這樣才能被稱作是「人」,所以,所有公民都必須學會兩個項目─分別是「音樂」與「體育」,這樣才是一個希臘公民。
「身體」方面很好理解,那就是運動。從古希臘的雕像可以得知,古希臘人追求肌肉優美的線條,也因為對於運動的愛好,也產生了跨國的運動會,也就是「奧運」的由來。
「音樂」指的其實是「戲劇」,因為那時候的"希臘悲劇"主要以"詩歌"的形式呈現。不過要從各方面來解釋的話,可以理解成「藝術」,包含
雕塑、
建築、
音樂、
文學、
舞蹈、
戲劇。總之,作為一個希臘公民,必須具有藝術賞析的能力。
可是學校的體育課與美術課往往都被主要科目給借去考試,讓我們無法從小培養賞析藝術的心,自然就缺少開放性,漸漸的整個社會就會偏向唯物與為利主義。當我們從小就用分數決定一個人的價值,長大後的興趣與工作自然就會以「收入高低」作為衡量標準,有些有意義但收入較低的職業,在無形之中就會被社會漠視,自然許多聲音就無法被聽見。
懂得賞析藝術可以讓人知道,觀看事物的角度不只一種,因此解答也不會像教科書一樣只有一種。擁有「開放性」能讓人學會尊重不同聲音,透過藝術的交流能讓心靈平靜。也因為如此,在古希臘中你若是「身體」與「心靈」這兩個項目少掉其中一個的話,那你就不算是個完整的人。
我們都吃不飽了,還需要藝術嗎?
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曾寫過一本書《藝術立國論》,裡面有個橋段跟大家分享。
他在課堂上問學生,如果你在議會的質詢台上,前方的議員問你「你說劇場擁有公共性,那為什麼我們不要把錢拿去蓋鐵路或是機場,為什麼不把錢用在這些更有公共性的建設上,反而要拿來蓋劇場呢?」或是「藝術太前衛了,就是屬於菁英階級的活動,一般大眾沒辦法懂,這樣還需要蓋劇場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一時之間不曉得該如何回答。
學生不斷的反駁道「人類不只是為了麵包而活!」或是「藝術雖然很少人懂,但希望總有一天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甚至有學生說:「對,藝術就是屬菁英活動,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能成為菁英。」這些回答都讓平田織佐感到驚訝,因為這樣子的回答就像是在說「藝術的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或是「藝術比起經濟發展並沒有這麼的急迫」,這樣反而會讓議員把錢拿去蓋鐵路,而非劇場。因此,平田織佐就說了一個舉例,並且反問議員:「心靈的健康該如何醫治?」
心靈的健康該如何醫治
平田織佐說,每一天都有因車禍而死亡的人,也有因為鐵道意外而過世的人,但是政府並沒有因此就停止興建馬路與鐵道。反而撥出了更多預算在編列交通警察、加強宣導、增設紅綠燈...等預防措施上面。
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國民自殺,或是擁有憂鬱情緒,甚至青少年的犯罪率不停升高,對此政府竟然毫無作為。我們常常在提倡「心的教育」,但所謂的「心的教育」到底該如何執行,卻沒有人明確的說明過。
人的心靈生病了,這件事情該如何醫治呢?藝術能夠做到這一點!藝術在社會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就在這裡,「生命的珍貴」這個觀念不是從教科書就能傳遞的,從古至今都是透過藝術與宗教來解決人類精神上產生的問題。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人類往往會迷失在過多的資訊中,與他者的生命連結感正逐漸從我們的現實感覺中脫離,這種沒有歸屬感的情緒,會影響的心靈的健康。藝術雖然不能在物質上提供改善,但是能從心靈層面給予力量。 有一句話說:「藝術家的工作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創造出陽光。」
藝術的幸福感
平田織佐接著說道,在戰後,許多人會因為家裡買了電冰箱、電視機而感到幸福,可現代人已經很難因為買了一支新手機而感到幸福了。就算能獲得幸福感也是短暫的,因為你知道永遠會有下一隻手機,有更新的產品,反而會因為這種不斷被更新,不斷淘汰的模式感到焦慮。
可是我們時常會因為看到了某一部電影,被裡頭其中一個橋段而感動到,那個瞬間會在我們的心中存留很久,甚至為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會因為某一幅畫作、某一首詩句、某一首歌或是某一棟建築而感到震撼或是有所觸動,那一種幸福感是長久的,是能夠治癒人心的。因此藝術並非是菁英文化、也不是可以被麵包所取代的,藝術是「攸關生死」的!
藝術如何救國
王小棣導演曾經說過「
電視劇可以救國」,我們以《波麗士大人》這個作品來討論救國這件事情。
在《波麗士大人》這個作品播出後,台灣人民對於警察的觀感大幅提升,警校的報考人數也是之前的好幾倍,可以說這個作品大大提升了人民對警察的好感度與尊敬度,所以藝術在很大層面上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關鍵。
當然還有更多形式的藝術形式與作品沒有被提及,有這麼多藝術創作在不斷的思考許多議題,也在尋找這個社會的更多可能。藝術家們不斷的在找出社會的「痛點」,這個社會哪裡生病了?對此提出哉問,引發社會思考,而這些都是單純的「商業」所做不到的。
如果商業的最大目的是讓「最大化」地引起人的共感,進而消費,那《看見台灣》這部作品無疑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也有許多商業作品具有藝術價值,那在這邊先不做討論。只是想表達,藝術它具有思考性,而這種思考是能夠開啟社會的討論,只要能展開討論就能找出更好的生活方法,潛移默化下,社會就會被改變,就能拯救國家。
我們為什麼需要劇場
最後來說說「劇場」這個實體的空間,作為培育藝術家的建築,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且特殊的存在。
除了場地的使用外,更象徵人民遇見藝術的場所。因為「人民是否意識到藝術與文化的重要性」也是很關鍵,並且「走進劇場」更重要,希望人們能走進劇場看戲。希望能夠多多人接觸藝文活動,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人正在為各式各樣的議題發聲,正在說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希望整個社會能夠更包容,更開放地接納彼此,才能夠邁向更好的未來。
那麼就這麼說定了,未來我們劇場見!
————————
————————
聯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