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學妹之邀,回母校臺師大聆賞合唱團六十週年團慶。我因而有機會踏入半年未進的校園(上一次來參加畢業典禮)。結束後經過水準書局,被店外某書的海報吸引,便推門而入。我有好久、好久未曾來水準書局了。
水準書局的經營者接受過不少採訪,曾氏父子倆或可算是奇人,然而我今天是以師大校友的身分再訪,畢竟這家書店在師大側門這兒已經屹立了無數個寒暑;這家書局在我求學的記憶裡,是不變的風景之一。
這家書店的特色,就是老闆喜歡在客人結帳時,順便推薦一些有的沒的圖書,還有提供似乎毫無標準的率性折扣。記得以前來買課堂用書,是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這類的社科類書籍,結帳時,老闆居然推薦了川端康成的《雪國》(還是精裝書)給我。我都不曉得老闆是看人薦書,還是亂槍打鳥。今天結帳時,一旁的男客人還開玩笑說:「我看你賣書像在賣菜。」
因為這位老闆,說得出「你買十本,我送六本給你」這種話。
今日再訪,我既是師大的校友,卻又帶著出版業工作者的眼光。我拿起吸引我的這本書,在了解書籍主題的前提下,先欣賞封面的設計,其次是裝楨的方式,最後才是定價。看到定價,我很吃驚,居然比我預料的低得多──學生時代,不覺得書便宜,入行後卻經常為這樣的書價汗顏。
這本書的封面用紙跟蝴蝶頁極具質感,書名字跟部分地方燙金;精裝不說,它還做了書衣!紙的單位磅價雖然差異不大,但是一旦印量差距有五百多本,紙的成本就會落差數千元;精裝書的裝訂成本,更是平裝書的三到四倍。燙金字和書衣的製作,背後無不是更多成本的投入。如果再計入版權預付金、圖檔費、翻譯費等成本(自製書還有作者版稅跟導讀費用等),扣掉給通路的折扣,賣掉一本書,還剩下多少利潤呢?
臺灣的書價已經偏低,捨不得買書或是注意力被分散的人卻有那麼多。好書出是出了,但是賣給誰看呢?無怪乎水準書局的老闆幾乎將「買書救臺灣」這句話當成了口頭禪。
不過,儘管書市景況讓人叫苦,我依然很喜歡「編輯」這個身分,還有隨之而來的工作內容。當我越能以不同於一般讀者的眼光看待書籍,我知道自己正在建立專業。
雖然剛入行,但是當作者詢問我整理稿件的建議、故事修改的方向,或是改稿與不改間的拿捏取捨,甚至捎來故事初稿請我提供意見時,我都深感榮幸。
編輯經常是作者的第一位讀者。編輯面對作者,代表著讀者;一旦面對讀者,卻要代表作者。不同於一般讀者,編輯必須設法預測讀者對出版品的反應,還有懂得控制成本。學習之路漫漫,當我越了解出版社編輯是份什麼樣的工作,我覺越感到它的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