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妹妹在美國獨自煮年夜飯,隨手拍下的窗外雪景。
農曆春節期間,和遠在美國、歐洲定居的朋友們拜年,他們說日子很難過。
一方面因為疫情已經至少一年沒能跟家人團聚,甚至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社交生活;另一方面,說國外薪水雖然高,但物價也很高,日子過得很緊,想要回家。
仔細往下問,才知道很多留在海外工作或接受外派的朋友,並不會換算薪水。
大部分的人在工作選擇間只看月薪和年薪,也就是營收(revenue);比較有成本概念的,會將食、衣、住、行的預算先大致列出來,以薪水扣除,算出獲益(profit),上任後才陸續發現隱藏成本(hidden cost)開始侵蝕預期獲益。
隱藏成本通常來自於當地的文化及天然條件,帶來的成本結構改變。舉例而言,某些人原本在台灣食量很小,因為到了國外天氣比較冷、又常常需要走路,因此飲食的實際花費比原本預估多上一倍。又或者,在當地建立人際關係,需要花費更多的酒水費等等,都可能是當初沒有預估到的變因。其結果,就是領著看起來的高薪,過著寂寞又貧困的日子。
薪水定價策略1、2、3
我們其實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跨國企業,在不同的地區、文化中,要制定不同的定價策略。
第一步,別被高薪沖昏頭,結果根本吃不飽。
跨國企業在國際間販售商品,為了保證獲益,並在不同的地區採用一致的品牌市場定位,會採用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作為定價參考。
購買力平價是比較國家之間經濟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一種流行的宏觀經濟分析指標,可以作為初步換算不同的薪水在不同的國家的生活狀態。公式如下:
S=P1/P2
#白話翻譯:貨幣匯率(國家1貨幣/國家2貨幣)=貨品在國家1的販售金額/貨品在國家2的販售金額
我們可以假定,一個人類生活在國家1和國家2,因為文化及自然條件等各種理由,願意花費在一件商品上的預算不同,因此商品定價策略也會不同。
購買力平價的應用上,最著名的是「大麥克指數」,是在1986年由《經濟學人》雜誌推出的非正式經濟指數。因為各國的麥當勞都有販售大麥克漢堡,但其定價都有所不同,因此以麥當勞的訂價策略作為當地經濟及物價的指標。
第二步,成本細算。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立基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上,忽略貿易障礙及交易成本。雖然跨國工作不像商品有進出口關稅,但各國為了保障國內勞工就業,在賦稅及啟用條件上仍然有所不同,這是我們需要另外納入計算的成本。
此外,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還是會有固定成本的差異。例如我有位朋友特別重視居住品質,因此住宿及交通成本是他需要特別編列的花費。又或者,您必須把小孩帶到國外養育,目標地的育兒情況及當地的父母參與教育程度,最好都事先做好功課。
第三部,投資與回收之間,規劃好財務平衡點。
許多人會把忍受低薪當成一種前期投資,將眼光放在未來的工作機會或是後續的升遷。即便如此,日子也得熬得下去,才有機會守得雲開見月明。因此,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以年為單位,設定薪水談判及跳槽時間,也是前期規劃的重要環節。
以上的薪水計算思維,並非只適用於跨國企業之間,也適用於跨縣市甚至跨區域之間的計算。重點是要像經營一間公司一樣經營自己的人生,才有機會為自己爭取更多角化、獲利、永續的生活。
如何談判薪水
1. 不要低估討人喜歡的重要性。這聽起來很基本,但至關重要,因為人們只有在喜歡您的情況下才會為您而戰。在這個看臉時代,將自己的外表打理得符合該行業的風氣及需求,並用合宜的談吐進行協商,是薪水談判的重要第一步。
2. 幫助對方了解您提出要求的目的。願望背後應該伴隨著一個合理原因,甚至一個故事,讓核心價值打動對方,讓對方知道為什麼我值得更高的薪水。
3.了解桌子對面的人。也許公司規定很難動搖,但我們的談判對象是人。了解談判對象的身分及關注點是什麼,才能影響對方。例如,與企業負責人、直屬主管、人力資源代表進行談判就有很大不同。
4. 了解他們的約束。這間公司及談判方可能很喜歡您,也認為您的條件非常合理,但礙於公司規定,他們無法答應您的條件。此時,您可以了解他們的規定,還有哪些彈性,例如休假時間、簽約獎金、績效獎金可能會有空間。
5. 考慮整個交易。不要迷戀金錢。關注整個交易的價值,包含職責、職位、工作時間的靈活性、晉升的機會、津貼、對員工培訓的支持等。不僅要考慮如何獲得利益,還應該考慮何時獲得利益。
6. 為棘手的問題做好準備。您的目標是誠實地回答問題,讓自己不會看起來像一個沒有吸引力的候選人,同時也不能放棄太多的議價空間。
7. 關注發問者的意圖,而不是問題。回答的時候要試圖解決對方沒有說出口的疑慮和意圖,如果無法理解問題背後的用意,可以向面試官詢問他的提問意圖。
8. 保持遠見。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您可以像專業人士一樣進行談判,也像專業人士一樣接受談判可能會失敗。如果您現在急需要錢,也許還是會接受不如預期的薪水;如果您還可能得到其他機會,盡可能的協商到滿意的結果,能提高日後工作的滿意度。
不要為了談判而談判,我們選擇的道路,能夠將我們帶向想去的地方。
也不要只為了表面的高薪,也許留在台灣、將先進的觀念及技術用在發展家鄉,會是更值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