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榮格發現自己和佛洛依德在根本思想上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境界,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要和他決裂了。
當然故事沒有這麼簡單是在某天就開始的,而是在更早之前,1910年他著手《論原欲之象徵》的〈獻祭〉章節時,就已經預見到這篇文章的發表,將會為他和佛洛伊德的關係造成很大的分歧,還可能會影響兩人之間的友誼。
甚至早在1909年榮格和佛洛依德共同前往美國的7個星期旅行中,他們倆每天幾乎都膩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夢。其中一場佛洛依德對榮格夢裡出現的兩個頭蓋骨,非常執著,想要了解那到底是誰的頭蓋骨,還認為夢到頭蓋骨,是希望誰的死亡呢?
到最後榮格屈服了:「我的妻子和小姨子…」
「1913年9月7日,第四次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在慕尼黑召開。在會議之前,人們期望不要出現公開的分裂,但是佛洛伊德的追隨者費倫齊等人卻對《論原欲之象徵》提出強烈的批評。同年,亞伯拉罕又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進行類似的抨擊。…在慕尼黑大會之後,榮格與佛洛伊德再也沒有見面,兩個人的友誼至此結束。」《讀懂榮格》
和年長19歲、亦師亦友的佛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變得渾渾噩噩、陷入極大的危機。1913年10月,榮格獨自旅行的途中,突然經歷了一場幻象:
「我看見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北部,以及地勢低窪的土地。當洪水淹到瑞士時,我看見群山越來越高,以保護國土。我意識到,一場可怕的大災難就要來臨。我看見了漫天的黃色巨浪、漂浮在水裡的文明殘片及成千上萬被淹死的屍體,整個汪洋大海變成血海。這個幻象持續了大約1小時,我感到迷惑、嘔心,也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慚愧。」《榮格自傳》
同樣的幻象在兩個星期之後,捲土重來,只不過更為鮮明、更為生動,當然也更為可怕。
38歲的榮格,在專業上和他原本景仰的巨人,因為理念不合而決裂,在這個時候陷入了認同危機,迎來了他開始解組的人生,長達六年。
想想看,如果是你我遇到無從預期、排山倒海而來的幻象,會不會抓狂,陷入思覺失調的狀況呢?如果是我,恐怕會開始變得畏懼人群、對這個世界感到不再安全,甚至發現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可能會躲在家裡足不出戶吧。
於此同時,一位為了逃避清帝國崩壞,在德國傳教士的介紹下遠走他鄉、先在巴黎普瓦蘭麵包店學了一身手藝,又因為逃避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落腳在德法交界的蘇黎士、開了一家小小麵包店的山東人班沃夫,無意間在他的小店前撿到了昏倒了的榮格…
以上是我為構思中的小說做的設定,至於故事會怎麼發展,我也不曉得,且讓我的無意識引領著我吧。反正是小說,就別太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