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十八日(農曆二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今天和各位探討「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命,是性命的命;己,是自己的己;相,是法相的相。這個題目,你們思惟一下?
學員答:
一般生命,都是由父精母血結合而成。其實,我們以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經過佛法熏習之後,才深深體會到我們本具有的法身慧命,不只是現階段的這個生命體而已,而是貫穿時間空間的靈性,阿彌陀佛!
院長問:
你有什麼看法呢?
學員答:
還沒學佛之前,我不是很在意「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這個問題。學佛之後,才知道從身、口、意三業去修行,依照戒法實際地修正自己的三業,命運就轉了。而三業以意業為首,是從心生起,所以心念轉了,我們的面相就會跟著改變。阿彌陀佛!
院長問:
你們還有誰要解說?
學員答:
阿彌陀佛!大部份的人都相信命運,乃至把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給神明,所以比較迷信。學佛之後,知道「一切唯心造」,只要我們把這一念心轉過來,就是「由迷轉悟」,我們的面相也會隨之改變,所以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院長問:
那你呢?說說看!
學員答:
阿彌陀佛!我未學佛之前,就是隨運流轉,不知道怎樣去改變命運!學佛之後,才知道命運是可以轉的。佛法教導我們行善,命運會隨著善業轉變。善的因緣,會導致我們的面相自然而然的轉變。阿彌陀佛!
院長問:
照某師!你跟她們解釋解釋。
照某師答:
院長!「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這個題目意義甚深,總覺得我們學佛修行,在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中,都會造作一個因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因為「心為業主」,所以得樂果、苦果,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的面相也隨心而轉,因此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阿彌陀佛!
院長問:
一般社會上的人都說:「時也!命也!運也!」這要怎麼解釋呢?
照某師答:
一般社會上的人,他們覺得
「命運天註定」,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上帝或神明註定好的。所以,一個人出生之後,他的命、時、運都已經是註定好了,是沒辦法轉變的。但是佛陀教導我們,命運是可以去改變的,因地造就善因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像《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就是以行善積德的方式,去改變自身的命運。
院長開示:
你講的是實際去行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樣去行?怎樣去克服,才能吃苦了苦?譬如世間人,在生活的職場中也是一樣,歸宿百樣家庭不同,這是什麼道理呢?俗語說:「一樣生,百樣死。」生一樣,死亡百樣。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我們同樣是從父母所生,為什麼生命的結束會有不一樣呢?這個道理要怎麼解釋?知道的人可以提出來分享。
學員問:
是不是心念?
院長開示:
學員又問:
阿彌陀佛!院長!第二條和第三條,能不能解說一遍?
院長開示:
第三條「贍給同學無使缺乏」:贍給同學之贍字,是一個「貝」字,再加一個姓詹的「詹」字,貝邊加詹,意謂供給他人衣食或財物,使之無缺乏。第二條「唯善是說」:就是對人有利的善法才說。你們對這四事能辦到嗎?若可以辦到,我看大家都成佛了!因為過去佛不離這四事,未來佛也不離這四事。
第一、至誠布施。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都要尊重、恭敬,還要有容納的心。不論是指導他人,或聽從他人教導,都要以平常心,才能至誠布施。
第二條唯善是說。這要很自在,平時不管做任何事情,是你帶動人或指導他人,都要以平常心、平等心、安住心,能有以上這樣的心,才能真正做到「唯善是說」。要做到這樣,要有很高的智慧,智慧要具足,明白對方是哪一種根機,要應機說法,才能讓對方不起煩惱。第三、贍給同學無使缺乏。第四、與同學共財不計彼我。佛陀所說的這四事很重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依止學習的,所以你們要好好地查佛學辭典,瞭解這四事與「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的道理。佛陀說六凡四聖之十法界,你是要成就四聖,還是墮六凡?「心為業主」這完全由自己的心去造作,由自己的心去作主。
這裡有一本書,是
泰國巴蓬寺阿姜查尊者所宣講的,內容很簡單,很淺顯易懂。書中提到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事,都可以用世間法來解釋。他舉個例子,若要登山,要怎樣準備登山的物資和鍛鍊體力?這意思與修行相同。
好比說種菜,要怎樣種菜?只有口頭上說:「我要種菜!」對土質完全不了解,要怎麼種菜?種菜要有肥沃的土壤才可以種啊!若土地貧瘠,就要使用有機肥來改良,對吧!你要先掘地鬆土,把有機肥與土混在一起,改變一下土質,有好的因地這樣種出來的菜才會漂亮。若把土掘開,裡面有很多石頭,那要怎麼種菜呢?所以種菜一定要選擇肥沃的土壤。修行也是一樣,要怎樣入門?首先必須選擇,與自己比較契機的法門修學。
學員問:
請問院長!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的業障比較快消除?意業比較快清淨?
院長開示:
業障從哪裡來?「從心想生」。業障是從自己的心中所生起的。若自己執著不去改善,那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你們最好要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不過念佛的功夫若不夠,就會起心動念。你若認為沒有關係,一直「心隨妄轉」,這樣意業怎麼會清淨?業障怎麼會消除呢?
佛菩薩無分別心,所以我們學佛、念佛,就是要學平等、不分別,你若分別、打妄想,要如何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呢?自己要多拜佛求懺悔,並調心、調身。你若身、心不調柔,又遇到四大不調時,就無法精進用功了。
學員又問:
請問院長!什麼叫做無分別?
院長開示:
若是要達到沒有分別,那個功夫是要自己去磨練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多修福、多修慧。那要怎麼修福、修慧呢?只有真正的精進,刻苦耐勞才行。你若很精進的一直拜佛,拜得滿身大汗,但內心仍然滿是苦惱,那又有什麼用呢?即使拜破三塊蒲團,也是沒有用的。
你們拜佛時,有用歡喜心在拜嗎?拜佛若能有歡喜心,不管什麼人指派你工作,都能看對方是佛,也會生起歡喜心;而你若教導他人,也是要有歡喜心,不是說只有看到佛像,才起歡喜心。在日常生活中,心意識常常變來變去的,這不是真能拜佛,你們對於現在的課程,有沒有什麼問題?
訓導主任:
院長問:
你們有複講嗎?
訓導主任:
院長開示:
現在一般佛學院,都分解門與行門。若課程安排太多,會比較沒有辦法吸收、無法專心,即俗語說:「這邊進,那邊出。」以前要培養人才,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若有八個人就做八個籤,今天聽完課後抽籤,明天複講。抽到誰,誰就要起來複講。
學員問:
請示院長,什麼叫一門深入?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在哪一方面比較相應?
院長開示:
譬如說學院開課,哪一門課程與你比較相應?若不相應的,你就會感覺不相應,對嗎?真正學經教,應該一門深入。不然這裡聽一些,那裡又聽一些,你的記憶力,哪有那麼好的!只是聽聽課,學期圓滿就考試,也沒有深入去探討研究,這樣對自己的修學受益不大。所以最好一門深入,長時間的「熏」修,並隨大眾作息,心就能攝住。
譬如你選定一個法門,只要與自己性向相契的,就要深入了解內涵,假若內涵不了解,就會變成學術,這樣只是在善弄文字,增長所知,雖能口若懸河,所言較難扣人心弦。因此,自己要有智慧來解說「命由己造」,一切由心所造。如故總統 蔣公中正先生所說的「命運操之在我」。所以命運的好壞,是由自己創造的。
又「相由心生」,相貌的美醜,由自己內心的善惡業所表現。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禍與福怎麼會有門呢?這一切都是自己所感召的啊!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作,好的壞的都是自己找來的。佛教經典也說過,唯有提起正念,培養正知正見,才有善的福德因緣。
你們現在是下午有課程?還是早上有課程?
訓導主任:
院長問:
早上上課,學員會昏沉嗎?
訓導主任:
會啊!
院長開示:
若是會昏沉,可以改成拜佛,先給學員安排行門功課。你們現在的大寮是輪流執事嗎?
訓導主任:
是,兩個禮拜輪流一次。貼案洗菜兩個人,炒菜一個人,行堂一個人。
院長開示:
貼案洗菜有把菜洗乾淨嗎?菜是要先挑揀好才泡水清洗的,不是浸泡水後再挑菜。比如青菜的葉子有的乾黃了,或是爛掉了,若把菜先泡進水中,那葉子會黏著不好清洗。
又如根莖類的菜,若蘿蔔沾有泥巴,要先用刷子,把泥巴沖水刷乾淨再削皮;如果先削皮,蘿蔔就會沾上泥巴,這樣就不容易清洗了。如果這些生活細節都沒有教導的話,實際操作就會很有問題。我看連掃地都有可能會掃不乾淨了。我們掃地時,要把掃把持平,你若執掃把的尾巴,是掃不乾淨的,而且掃把也不柔軟,你把掃把拿平,掃灰塵會掃得很乾淨。
若整個場地面積大,就要順風掃,一面掃一面將畚箕中的灰塵,用袋子裝起來,就不會再被風吹拂滿地。若是逆風掃地,灰塵則又會被風吹得到處都是,這樣你永遠也沒辦法把地掃乾淨。若是在大殿擦地板也要注意,背部不可以背佛,這一點你們有做到嗎?
學員答:
有時候趕時間,這方面就沒有注意到了。
院長開示:
我們學佛,對佛菩薩都沒有恭敬心,你們說這樣不是很可憐嗎?現在好像都沒有功夫可學了。
學員答:
阿彌陀佛!我以前做過香燈的執事,也聽院長開示過:「不可以背佛」,但是有時候在擦韋馱菩薩的地板時,背部就會背對著伽藍菩薩。
院長開示:
怎麼可能會這樣呢?韋馱菩薩與伽藍菩薩是面對面站立的,你若是面向佛而站立,就不會背對護法菩薩了。還有香燈在上香、點香的時候,香點燃了,不可以用手搧火。因為香點燃了會有火焰,微細眾生都會撲向火焰吃火,你用手一搧,眾生就會被燒死(犯誤殺眾生)。所以香點燃之後,只要把香輕輕動一下,那撲火的眾生就不會被燒死了。
例如你從抽屜取香點燃後,加持念咒時,手在香的上面,由左向右來回三次,接著手在香的下面,由右至左也來回三次,然後握住香的兩頭,舉高齊眉念供香偈畢,由大姆指、食指,將香放入臥香爐中。出食台的香,要另外點,並另外作加持,再拿出去出食台供養。
學員問:
供佛菩薩的香,與出食台的香不能一起點嗎?
院長開示:
對啊!就算是一起點燃,也不能拿在一起。因為出食台的香,是給鬼神的香,所以不要與佛菩薩的香一起點,分開點會比較好。最好的方法,先把佛菩薩的香供養完畢,再點出食台的香。
學員又問:
請問院長!上下加持香的手指,在第三遍時,是不是要往外彈一下。
院長開示:
對啊!就是無名指(又名
戒指)要向外彈一下。你們拿香時,也要很虔誠恭敬,中間佛菩薩的香供養好後,再到其他地方。香要拿好,雙手朝上,左右手各以拇指對中指、食指握住香的兩頭齊眉,要避開鼻子能聞到的距離,一定要有恭敬心,這樣心就會攝住而自在。反之,如果沒有恭敬心,隨隨便便的供香,那就會學得不自在了。
學員問:
請問院長!香加持畢,放入香爐後,手還要結須彌山印嗎?
院長開示:
要啊!譬如在中間香爐,將加持過的香放好之後,就雙手結須彌山印,觀想戒香等功德與須彌山一樣大;又供茶水時,也要結須彌山手印,觀想如須彌山四周之四大海水量那麼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學員又問:
是不是佛菩薩前之加持香放好,結須彌山印,再去韋馱菩薩前加持香放好,再結一個須彌山印,然後每一尊有香爐,需要供香的菩薩,都一一如是加持和結手印嗎?
院長開示:
在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的時候,聽到一尊佛在說法,他非常法喜,很想供養佛,但因家世貧窮,身無分文,就設法賣身,後來遇到一位長者,需要每天三兩人肉和藥服用來治病,他聽了很歡喜,就答應賣身給那位長者,長者給他錢,並寬限一天的時間,去供養佛及聽經聞法,他只聽佛說了四句偈:
「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
你看,他只為了聽佛說法,而且只聽到這四句偈,就歡喜賣身給人割一個月的肉,每一天給長者割三兩肉和藥,他那種至誠恭敬的心,以及為法忘軀的精神,誠是一般人所望塵莫及的。所以他可以成佛,叫釋迦牟尼佛。
因他聽了那四句偈,當下就發願以後要成佛,號釋迦牟尼佛。他因地雖然賣身,每天被割三兩肉和藥,但他很歡喜,而且很感恩長者成就他的心願,所以整整一個月,每天都被割三兩肉,卻也不見身肉消失。
我們現在聽經聞法,也沒有被人割肉,而且還坐在舒適的講堂裡吹冷氣、吹電風扇,都還覺得苦;為什麼同樣的一顆心,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而我們尚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呢?自己要好好檢討、檢討。人生無常,佛陀當初在因地修行時,他只聽到有人要買他的身,心就開了,被人割一個月身肉的痛苦,也沒有執著,所以被割肉的當下,就完成他的忍辱波羅蜜。因此,果地就成就了無上的佛果菩提。(
註)
你若每天上課、聽經聞法都很高興,就不會覺得苦。同一個時間,坐在課堂上上課,每個人心裏的想法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時間太長,坐得很辛苦;有的人卻聽得非常法喜,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刹那間就過去了。因為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聽經聞法得利不得利,各人也就不同了。
你們現在學佛院讀了幾年後,有的人認為法師說的法,與自己不太相應,這都是每個人求法的至誠心、恭敬心不同。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有一世是比丘,釋迦牟尼佛叫首達比丘;阿彌陀佛叫維先比丘,首達比丘五十歲,信徒五千人。維先比丘三十歲,信徒十萬人。有一天,首達比丘教化的地方,請維先比丘去講經說法,首達比丘的信徒,幾乎全部都跑去聽維先比丘講經。(
註)
消息傳到首達比丘那裡,首達聽了就問信徒:「你們這幾天去哪裡?」信徒回答說:「這幾天有位維先法師來講經,說得很契機,我們都去聽他講經。」首達比丘說:「他那麼年輕,能講什麼經?」就只說這麼一句話而已!首達比丘往生後,墮入地獄六十劫,地獄的果報受完之後,再投生成人變成啞巴。你看!他只說這麼一句毀謗三寶的話,就招感那種苦果,這個典故出自
演培老法師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是十大願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中的一則故事。
從佛陀因地修行,為求法賣身,每天被割三兩肉。你們哪一位有那個定力?光是用刀割一痕,就苦不堪言了,何況每天供人割三兩肉,只為了聽聞佛法,而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你們自己想想看,有沒有這種為法犧牲奉獻的精神?自己要多多的思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