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我,都坐上了那艘名為「人」的船,飄蕩在生命之海上。燒焦鋼琴、行李箱之河、盤絲洞中的白紗...,塩田千春以纖維複合媒材裝置,窺視生之豐滿、死之絕美,一縷一絲都牽動著觀者塵封的靈魂。我呢,則是趁機打撈,自身對死亡的記憶、應對和體悟...
走心指數 ❤❤❤❤❤ 療癒指數 ❤❤❤❤❤ 開竅指數 ❤❤❤❤
塩田千春:
編織就像繪畫的線條一樣,讓我得以藉此探索時間與空間。當線逐漸累積構成一個面,我得以創造出無限的空間,逐漸延展成一個宇宙般的氣場。
燒焦鋼琴:大音,希聲
眼角、鼻腔、心,全黑。鋪天蓋地的黑網,在純白牆面與地板上,篩落一地光影。但這些光影,不如登翠入林時的溫暖人心,一片黑壓壓,壓得人喘不過氣,反而透露著一股不祥的氣氛。趨前幾步,慢慢現身的燒焦鋼琴和座椅,證實了那股憂懼...。
《靜默中》,2002/2021,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 黑線,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來源:作者攝於現場)
《靜默中》,靈感來自塩田千春見證過的火災現場。那時鄰居家的焦味,彷彿穿越數十年、飄盪上千里,在台北、在北美館、在鋼琴上、在我的鼻腔,死命地繚繞迴旋,就為了嗆醒我對「死亡」的沈睡記憶。
廿歲以前,青春還在騷動。當時學到的「死亡」,遁入「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式催眠中,全是不可說、不該談。幸運(或不幸?)的我,處於假象的昇平之世,當時渾然不知白色恐怖,對死的唯一印象,僅限應考時強記的戰爭、父執輩口中講古的素材,再不然,就是卡通與電影與小說裡,賺人熱淚的戲劇效果罷了。即使1999年那場大震,也不曾殃及我那小小的台北家庭或身邊的親友。
直到外婆過世。告別式當天,乖乖跟著家人進靈堂瞻仰遺容。那棺木鑲了布,貴氣森森地,彷彿祝賀著外婆高壽仙逝。跟外婆並不特別親的我,平靜地朝裡頭望,卻沒料到被震到措手不及、淚水奪眶。原以為,只會看見沈睡般的外婆,頂多是臉蒼白了些;可是等著我的,卻是一張濃妝豔抹、腮紅櫻唇的臉,像極了假偶。那上妝的面容、掩飾過的無常,讓死亡加倍驚世、加倍駭俗。那時我才知道,死比生,更有存在感。
佇在黑線織成的盤絲洞、焦黑的鋼琴前,我出了神。它無人撫撥、也彈不成調了,但我的耳朵,卻偏偏像親臨
約翰・凱吉《4'33"》的無聲樂曲那樣,聽見生命嘎然而止的那一刻,最沈默、卻最響亮的旋律。說得太多、擺得太滿的作品,反而會讓我無瑕想起這段回憶吧,我想。
船與行李箱:不停上路
或許是那次經驗,也或許只是年輕的冒險精神和單純YOLO(You Only Live Once)心理作祟,我開始不停上路、轉身踏入世界。西藏納木錯的湖水藍映襯餘暉橙、義大利阿瑪菲海岸鋪天蓋地的夕陽金...,那時的我覺得,離我越遠、越曇花一現的,越美。
《集聚——尋找目的地》,2014/2021,行李箱、馬達、紅繩,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來源:作者攝於現場)
《集聚——尋找目的地》,以紅線懸吊一個又一個行李箱,鋪成一整條長河。仔細近看,它們不時擺盪著、發出碰撞聲,宛如每趟旅程必經的顛簸。而《不確定的旅程》,那幾艘金屬框架所象徵的遊船,迸射出的線叢,殷紅如血,似是體現那滿腔的熱血、又彷彿異地的希望牽引。
《不確定的旅程》(局部),2016/2021,金屬框、紅毛線,尺寸依空間而定(圖片來源:作者攝於現場)
黑網裡的白紗:生與死的永恆辯證
《時空的反射》,2018,白洋裝、鏡子、金屬框、Alcantara 黑線,280x300x400cm(圖片來源:作者攝於現場)
兩件純白無暇的連身洋裝,彷彿穿在隱形人身上,立體了華服、立體了肉身的缺席。《時空的反射》這件作品,將洋裝困在密密麻麻的黑線裡,似乎也象徵著再也觸摸不到的神聖時刻。愛情已隨婚姻,逝去。
我想起,不斷的遠行,終究換來兩次臨終的缺席。一次,是我和自己的爸爸;一次,是男友和他的爸爸(我與父親的故事,
請見此)。
兩次,都籠罩在暗影中,戲劇性地伴隨著灑狗血的機場崩潰。與父親訣別那次,是因為自己終究失去了與他和解的機會。即便我根本不知到,該如何化解父親對同志根深蒂固的排斥。另一次,因為把男友帶到英國留學,卻遇上他父親在開心手術後惡化、驟然離去。那股罪惡感,在男友巨大的悲傷面前,終究只能俯首沈默。於是,我只能端著那痛苦,撐到送男友搭機為止。而讓他孤單承受航程中的煎熬,更讓我充滿無力感。
人啊,面對痛苦,或許只有接受的餘地吧。正如《朝向一座生命的山》一書所述:
允許生命通過。只要認知到它是一個錯誤,它就不是錯誤了。
塩田千春,將我們刻意背對的死亡,轉化為一片絕美之境。在這裡,生和死不再對立搏鬥,更非一場零和遊戲。因為生,讓死顯得無足輕重;而死,又讓生變得意義無窮。
終於能夠稍稍釋懷了。畢竟在這艘有始、也有終的船上,總有不少瞬間像塩田千春的作品一般,美麗懾人。如同日本禪師
鈴木俊隆所說: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