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你的地球不是你的地球!?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上)

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我、他,自己的小星球、自己的軌道,本來可以相安無事。可運行總有交會、也總有如恆星者會膨脹吞併。台北雙年展,在災禍頻仍的庚子年,試圖在藝術家們的眾聲奇想中,探索地球更理想的使用方式。展覽分為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實地星球(含:臨界區、蓋婭)等展區,這一篇我會先分享「全球化星球」的所見所感,談談全球化究竟是好是壞?它對我個人的影響是什麼?最後思考疫情也瘋全球化的時代,近似鎖國的台灣,又真的沒事了嗎?

走心指數 ❤❤❤❤❤   啟示指數 ❤❤❤❤  新奇指數 ❤❤❤

想逃離現實嗎?歡迎來到理想國的孤島!

Marianne Morild,《理想淨土(Shambala)》,2020,油彩、麻布,150x100 cm

伸手不見五指的二樓展間,懸掛著九張尺寸一致的圖畫。每張構圖大致相同:麻布原始的卡其色或漆黑背景前,都漂浮著一座島嶼,染上繽紛飽滿的色調...。
挪威藝術家瑪莉安莫里(Marianne Morild)的地景繪畫,像是在電影院觀影,讓人安心隱匿在黑暗中,展開一段未知的旅程。
旅程目的地似乎是「人間樂土」?中文作品名:《桃花源》、《幸福之地》、《理想淨土》...,進一步確認了我的猜想。只是作品的英文名稱呢?幾乎一無所知。
Marianne Morild,《桃花源(Mahoroba)》,2019,油彩、麻布,150x100 cm

一陣估狗,答案出爐。英文俚語中形容狂喜狀態的「Cloud 9」,應是猶太文化中天國第七層、上帝的住所的概念演變而來。「Shambala」,展覽翻作「理想淨土」,但大家更熟悉的或許是直接音譯的「香巴拉」,藏傳佛教中的極樂世界。而全然陌生的「Hyperborea」,則是歐陸傳說中的「極北國」,日不落(永晝)、坐擁黃金、享壽千年...。
Marianne Morild,《瘋狂地圖[丑角哈勒奎](Folly Map [Harlequin])》,2020,油彩、麻布,150x100 cm

如果你開始懷疑:「藝術家不會只想畫夢幻國度吧?」沒錯!藝術怎麼會僅止於此,當然還要發人深省!例如「Schlaraffenland」,雖是安樂鄉、卻也延伸為「懶人國」之意。因為根據傳說,那兒的動物生下來就是熟的,讓人隨手取用,連烹飪都免了(出處)。(謎之音:到底有多懶惰、多厭惡做菜啊?)
說明手冊果然提到Marianne的創作初衷:希望我們不要像這些懸浮的孤島,關起門來享樂,而要腳踏實地的正視地球資源的侷限。
但全球化,難道根源於一抹惡意、想要榨乾地球嗎?當然不是。全球化擁護者,只是像湯馬斯·佛里曼一樣,嚮往世界是平的、全人類一體、追求著一個理想國度。

全球化,輸出的除了物品、還有「幸福」

讓我們瞧瞧阿根廷藝術家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怎麼用莞爾的方式詮釋「全球化」。她的影像作品《宇宙生成器(AP)》位於北美館二樓特展入口處,得先穿越狹窄的拱形甬道,才能來到螢幕面前。影片中,中國字與吉祥圖紋餐具、非黃種人服務生...,相當違和。原來,這是一間墨西哥的中國餐館。只見表情嚴肅的女服務生,熟練地擦拭餐具備餐,接著煞有其事地打開餐盤上的鐵蓋...。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宇宙生成器(AP)》(影片截圖),2017,單頻道錄像裝置,圖片來源:邁阿密的當代美術館「The Bass」官網
全場一片竊笑:因為盤中央的葉菜上面,居然躺著四個西裝筆挺、鬢髮花白的白人菁英,標準跨國企業生意人的形象。然後,就是超現實的穿越劇了:跟入口的隧道呼應,我們又跟著影像穿梭在墨西哥、中國之間,來到一處市場,旁觀好奇的路人上前讓攤販打開鍋蓋,不斷往下「窺視」世界另一端的景象;下一秒,我們又從這頭,仰視他們驚訝的臉...。把世界,帶到任何有興趣的人面前,這就是全球化。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宇宙生成器(AP)》(影片截圖),2017,單頻道錄像裝置,圖片來源:邁阿密的當代美術館「The Bass」官網
你問我有沒有幻想過一個理想國?說來汗顏,在天真爛漫的年少時期,我曾天真以為,是非對立、好人都想追求公平正義、最後安居樂業兄友弟恭,享有絕對的幸福和自由。更無知的是,我心目中理想國的原型,彷彿與西方世界、尤其美國劃上等號。記得「地球村美語」嗎?至少在千禧年前的台灣,美國不但是地球村、理想國的代名詞,還約略等於多數台灣人想像中的「全球化」(畢竟英國文化協會在1996年才成立、歐洲經貿辦事處更是2003才進入台灣)。
大學以前,總被動接收著主要閱聽管道的美國娛樂片,劇中小人物往往出身貧寒、卻憑一己之力力爭上游最後達標。當時風靡的影集「六人行(Friends)」,一樣泛著夢幻的玫瑰色,雖然有小摩擦、小掙扎(如費解的多角戀情),但生活大致上是歡樂正向的,主角們相親相愛、人生滋味淨是甘甜。如此體面的American Dream。
剛看過揪心的電影《不丹是教室》,片中堅持下山去澳洲追夢的男主角烏金,讓村長不禁感嘆:
「聽有些人說,我們(不丹)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度,可是像你這樣受好教育...象徵我們國家未來的年輕人,卻總想去別的地方尋找幸福...。」
原來,不管全球化是西化還是美國化,它都不再受限於人和貨物的流動,更是「生活方式」和某種「幸福」詮釋的輸出。即使張騫通西域遠在西元前二世紀,讓很多人覺得全球化缺乏新意,不過以歐美國家為主、「冒險」和「掠奪」為主調的航海與殖民時代,的確是在二戰(請參考《留我不留?忠泰美術館「SOS粗獷主義建築展」》,關於國際風格和現代主義建築的分享)、網路興起之後,大肆舉著「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大旗,如病毒般攻佔你我的「荷包」和「心」。

美麗煙花般的幻滅

幻想,總是會破滅,我心中的歐美淨土如此,全球化更是如此。那破滅的預感,在《預兆》中被轉化成一首優雅的影像詩。創作者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說:
所謂的污染,其實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像是一些實驗室生成物。
一百八十度全景螢幕上,好像特種珊瑚一般不斷作用、生成的化學物質,乍看璀璨如詩、鮮豔如畫,卻是不折不扣的污染物。好比裹著美麗糖衣的「全球化」,背後一樣危機四伏。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預兆》(截圖),2007迄今,燒杯、化學物、攝影機、即時投影。作者翻攝現場。
我忍不住想:
理想,究竟是誰的理想?代價又是什麼?誰被犧牲了?
還記得,多年前曾經造訪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畔的美秀美術館。打著世界十大建築、羅浮宮金字塔建築師貝聿銘的名號,美術愛好者都想親訪那引人入勝的「桃花源」。經過一番跋涉從京都來到園區,眼前是如畫山景、雄偉隧道、加上室內琳琅滿目的精緻藏品。可是,理想的美術淨土卻止於一張畫。畫中,描繪著慈祥的觀音大士,仔細閱讀文字說明,面容竟是取自創辦人,神慈秀明會創始者小山美秀子...。寒毛直豎,難道理想,最後就是自我神格化嗎?
可能,全球化跟所有美夢一樣,還是得劃定適用範圍吧。
有邊界的夢想,比什麼都踏實。
放棄前進的務實,是嚴寒;但無限上綱的自由,是騷亂。
尤其後疫情時代,不管「全球化」是否嘎然而止(應該不可能也沒必要),我們能夠自滿於台灣相對安全的孤島狀態嗎?「一體適用」的理想防疫措施下,是否犧牲了仰賴「社群扶持」和「經濟保障」的弱勢族群?
希望我們的理想,千萬別成為他人的地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avatar-img
45會員
75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會不會覺得,台灣畫家畫的,就是有點...『土』?」在展覽現場無意間聽到這句評語。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難道,台灣風景本來就比較「土」?是技巧的差別?還是,就算描繪同樣的山嵐、同樣的磚屋,只要作畫者是金髮碧眼,就是感覺比較「潮」?在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中,我試著還原台灣的文化自信心。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在展覽紀錄片中說:「粗獷主義是一把時代之刀。」 這把刀,劃開的是二戰後的1950-1970,歐亞一片焦土亟待重建的年代、聯合國風風火火的年代,還是混凝土巨獸:粗獷主義建築的年代。一場建築展,將我拋回三、四年前在倫敦的日子,也重新檢視何謂「美好生活」?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我們知道要擺脫幽靈的苦苦糾纏,卻不知道幽靈就是自己。「這是『雷達站』吧!」第一眼看到《徘徊的幽靈》No.5,我自信滿滿地告訴女性友人...。延續上集,這一篇談到我和「威權」遭遇的故事,試圖揭開埋藏在最底層的傷疤,然後跟記憶和好如初。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新冠疫情還要半年、一年、還是更久?當早已習慣的自由還遙遙無期,我們該怎麼辦呢?一下子空下來的機場、街景(除了台灣)、辦公室、還有計畫與時間,讓人不知所措。排山倒海而來的「空」,突然比任何物件都還有存在感。大卷伸嗣的作品,能夠排解這種焦慮嗎?對待業中惶惶不安的我,又能得到什麼啟發?
「你會不會覺得,台灣畫家畫的,就是有點...『土』?」在展覽現場無意間聽到這句評語。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難道,台灣風景本來就比較「土」?是技巧的差別?還是,就算描繪同樣的山嵐、同樣的磚屋,只要作畫者是金髮碧眼,就是感覺比較「潮」?在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中,我試著還原台灣的文化自信心。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在展覽紀錄片中說:「粗獷主義是一把時代之刀。」 這把刀,劃開的是二戰後的1950-1970,歐亞一片焦土亟待重建的年代、聯合國風風火火的年代,還是混凝土巨獸:粗獷主義建築的年代。一場建築展,將我拋回三、四年前在倫敦的日子,也重新檢視何謂「美好生活」?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我們知道要擺脫幽靈的苦苦糾纏,卻不知道幽靈就是自己。「這是『雷達站』吧!」第一眼看到《徘徊的幽靈》No.5,我自信滿滿地告訴女性友人...。延續上集,這一篇談到我和「威權」遭遇的故事,試圖揭開埋藏在最底層的傷疤,然後跟記憶和好如初。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新冠疫情還要半年、一年、還是更久?當早已習慣的自由還遙遙無期,我們該怎麼辦呢?一下子空下來的機場、街景(除了台灣)、辦公室、還有計畫與時間,讓人不知所措。排山倒海而來的「空」,突然比任何物件都還有存在感。大卷伸嗣的作品,能夠排解這種焦慮嗎?對待業中惶惶不安的我,又能得到什麼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本小畫冊,即將在高雄市五零年代咖啡館舉辦的個展中, 順道製作的一本記錄。終於辦了一場小個展,安安靜靜的辦理, 在畫冊中的最後一頁。有一篇後記,裡面記錄為何而辦的想法。 專屬的「魔莉宇宙」,是個展的主標。 是一個專屬於「我」的獨自飛翔。 在熱情與微弱之間,有一個巧妙的存在, 是剛
Thumbnail
一個喜愛旅行的靈魂來到地球,卻遭遇到黑暗與痛苦,透過經歷黑與白的融合,靈魂學習超然與尊重,最終帶著愛的能量再次啟程。
Thumbnail
你曾經幻想過天堂是什麼模樣嗎? 馬克・吐溫曾經在個人遊記《赤道漫遊記》提到:「天堂的原型是依照模里西斯所創造出來的。」 然而,模里西斯到底在哪裡呢?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事實上,模里西斯是在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國,靠近馬達加斯加島,面積約為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而人口約為一百二十萬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Thumbnail
終於有一部描繪臺灣近未來科幻小說!世界末日後,在「祖國」的庇蔭下,五篇在所謂「樂土」,這個彷彿烏托邦世界的故事,這些角色遵循著單一標準,在追求越高「樂值」才越幸福的社會努力往上爬,最後角色線互相交疊揭開了樂土世界的真相。何謂標準規範?何謂自由?時間軸全部串起來後,雞皮疙瘩。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這是一本小畫冊,即將在高雄市五零年代咖啡館舉辦的個展中, 順道製作的一本記錄。終於辦了一場小個展,安安靜靜的辦理, 在畫冊中的最後一頁。有一篇後記,裡面記錄為何而辦的想法。 專屬的「魔莉宇宙」,是個展的主標。 是一個專屬於「我」的獨自飛翔。 在熱情與微弱之間,有一個巧妙的存在, 是剛
Thumbnail
一個喜愛旅行的靈魂來到地球,卻遭遇到黑暗與痛苦,透過經歷黑與白的融合,靈魂學習超然與尊重,最終帶著愛的能量再次啟程。
Thumbnail
你曾經幻想過天堂是什麼模樣嗎? 馬克・吐溫曾經在個人遊記《赤道漫遊記》提到:「天堂的原型是依照模里西斯所創造出來的。」 然而,模里西斯到底在哪裡呢?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事實上,模里西斯是在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國,靠近馬達加斯加島,面積約為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而人口約為一百二十萬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