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芮氏規模15級,地方文化的轟鳴!「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台北雙年展(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拜全球化所賜,我們早已習慣文明社會無塵無垢的微量生態,即使被硬塞進自由的細縫,仍主張著中產階級式的生活(看看疫情期間爆炸式成長的網購和國旅就知道了)。這是最要命的:難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就覆水難收了?不能喊卡嗎?怎麼喊卡?最惱人的,是全球化/西化的野蠻膨脹,摧枯噬吞了遍地璀璨的異文化。最後一章,我將深入「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看見被點亮的「地方特色」招牌。

走心指數 ❤❤❤❤   回憶指數 ❤❤❤ 啟示指數 ❤❤❤❤❤

在殖民主義退潮後,現代化、都市化、全球化接踵而至。也許受盡摧殘的心理陰影,依舊會縈繞難解吧,被殖民者難免覺得,全球化是站在「地方」的對立面。難怪印度聖雄甘地會說:

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我不願被連根吹走。

以全球化星球為起點,雙年展同樣充斥著地方觀點的作品。

圈護地方,在面目全非以前

一堵巨牆、一壠台座、兩張躺椅,荒灰、土黃、嫣紅的波狀色塊上,凝雪點點...。倫敦團隊「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Daniel Ferna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的《牡蠣間》,乍看如磨石子構件,實際上卻是牡蠣殼、糯米和麥芽糖製作成的「三合土混料」。臥躺在石椅上,耳機裡傳來西南沿海牡蠣養殖的口述故事,至於牡蠣殼敷料的去角質體驗,呵,先免了吧,反正我也沒在保養的。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Daniel Ferna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牡蠣間》(局部)。作者攝於現場。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阿隆・夏貝(Daniel Ferna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牡蠣間》(局部)。作者攝於現場。

再瞧瞧武玉玲運用排灣族的「纏繞(lemikalik)」技法,所完成的《山林中的藤蔓》等五件軟雕塑吧。繽紛豔麗的編織物,附著蔓生在雪白牆面、天花,局部同心圓紋理彷彿年輪、垂掛如髮的線束又似藤蔓...。渾然一體的仿生編織作品,源自創作者衷心的盼望,期待2009莫拉克風災後迫遷的部落,能夠再次構連、重拾活力。

武玉玲《山林中的藤蔓》(局部) ,2020,毛線、苧麻、棉線、銅線、絲線、琉璃色珠。作者攝於現場。

武玉玲《山林中的藤蔓》(局部) ,2020,毛線、苧麻、棉線、銅線、絲線、琉璃色珠。作者攝於現場。

兩件作品,似乎都展露出擁抱地方文化的柔軟姿態。尤其武玉玲,她試著延續自身部落的根、傳統上女性專擅的織布技藝,以柔御剛,試著抵抗鋪天蓋地的外力侵擾。而《牡蠣間》雖然出自外國藝術家之手,卻優雅謙遜地從台灣尋覓創作靈感,似乎又暗示著,西方強推全球化、卻與在地脫節的模式,已經左支右絀。

可是,尋根真的那麼容易嗎?尤其是曾陸續被多國殖民、不斷撕裂認同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樣的文化想像嗎?

別人我不清楚,還是從我自己說起吧。

變奏的尋根之旅,終究只能分道揚鑣

我的父親,是大時代的難民,是國共內戰中迫遷台灣,被迫與家人分離的軍人。對岸的親戚,前後我只見過兩次,一次是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後、一次就是父親去世,隨母親回去「省親」了。

老實說,大陸親戚對台灣同胞,的確因為血緣愛屋及烏,毫無保留地接納照顧,這點我心懷感激。只是當其中一個親戚雀躍地問我「什麼時候回來定居、工作啊?」坦白說,真是啞口無言。倒不是說,不曾考慮在大陸工作,只是,「回來」二字,真的言重了。毫無懸念往窗外扔的空瓶、隨口吐在餐廳地板的雞骨頭...,這些文化禮俗的差距可以體諒,但期待我抱著「回家」的心態落腳大陸,這...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生在台灣,我不只是後天地適應,還是徹頭徹尾地認同。《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寫道:

所有國家統治者都痛恨「丟掉」領土,但是他們的人民通常都會迅速地調整適應。

龍應台的著作《目送》也有一段話: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公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

戰爭無疑是一把利刃。它一刀劈開的,是地理上的海峽兩岸,更是世代間的家族認同。而我早已在自由、開放的沃土中扎根,與彼端的親戚吸取不同的養分、對不同的雲雨開闔。如果,不曾比肩淋過同一場雨、遠眺同樣的日昇月沈,兄弟,還算是兄弟嗎?除了血脈之外,是不是得兜在一塊兒生活,才是貨真價實的關係?

所以若真要問我,我的根究竟在哪?我只能說,在這塊島嶼上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是我的養分,不管是多元、民主、還是自由。而我能做的,就是認同自己認同的價值,繼續前行。


最後就用雙年展,來結束雙年展吧。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2016,Kriska鋁製簾、雷射切割、烤漆鋼框。作者攝於現場。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2016,Kriska鋁製簾、雷射切割、烤漆鋼框。作者攝於現場。

這是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不完全無限的數學符號)》,一個被簾幕隔開、若隱若現的四個空間。我們可以選擇撥簾直越,或是繞洞而行,雖自由卻又受限。至於破壞性地拆毀一切?我想沒人會這麼做,因為我們畢竟親眼見識了它的美好。

或許,走出北美館,我們也將換上一雙慈愛、接納的眼神,重訪鄉野地方、再續那些墜失已久的文化共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49會員
78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非常好的國際觀,但個人認為有四個面向: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嘗試探索與創造、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認識自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台灣的驕傲。
Thumbnail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非常好的國際觀,但個人認為有四個面向: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嘗試探索與創造、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認識自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台灣的驕傲。
Thumbnail
與西方探索者不同,阿潑帶著「台灣的凝視」走進東亞各國。她被迫以「中國台灣省」的身份入境馬來西亞,卻在新加坡被邊境以「來了一個台灣人!」熱烈歡迎。帶著華人的臉孔走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公路上,在這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裡,發現「華人」身份的複雜,以及這些國家、普通的人民如何認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Thumbnail
與西方探索者不同,阿潑帶著「台灣的凝視」走進東亞各國。她被迫以「中國台灣省」的身份入境馬來西亞,卻在新加坡被邊境以「來了一個台灣人!」熱烈歡迎。帶著華人的臉孔走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公路上,在這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裡,發現「華人」身份的複雜,以及這些國家、普通的人民如何認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Thumbnail
有人不求生命久長,只願一時燦爛。有人偏好細水流長,在單調的日常之中品出自我的風味。不論追求的是世俗的快樂,還是靈魂的滿足,又有誰夠資格能對他人的生命品頭論足呢?終歸是你與自己說了算,笑談風雨論英雄。 不論答案是什麼?你,說了算! 無論有沒有人給你按讚,別忘了!給自己,按個讚!
Thumbnail
有人不求生命久長,只願一時燦爛。有人偏好細水流長,在單調的日常之中品出自我的風味。不論追求的是世俗的快樂,還是靈魂的滿足,又有誰夠資格能對他人的生命品頭論足呢?終歸是你與自己說了算,笑談風雨論英雄。 不論答案是什麼?你,說了算! 無論有沒有人給你按讚,別忘了!給自己,按個讚!
Thumbnail
不少人都說我是很獨立的人,畢業後就出國工作並且四處自由行。回顧過去30歲以前的經歷,每一年都過得非常精彩跟充實。雖然現在因為疫情,大家出國會有很多的顧慮,不過我相信疫情總有一天會被控制下來,我們不會因為疫情限制了自己的未來。 不管你是去海外打工度假,還是選擇出國工作求學,我都很鼓勵大家有勇氣離開
Thumbnail
不少人都說我是很獨立的人,畢業後就出國工作並且四處自由行。回顧過去30歲以前的經歷,每一年都過得非常精彩跟充實。雖然現在因為疫情,大家出國會有很多的顧慮,不過我相信疫情總有一天會被控制下來,我們不會因為疫情限制了自己的未來。 不管你是去海外打工度假,還是選擇出國工作求學,我都很鼓勵大家有勇氣離開
Thumbnail
拜全球化所賜,我們早已習慣文明社會無塵無垢的微量生態,即使被硬塞進自由的細縫,仍主張著中產階級式的生活(看看疫情期間爆炸式成長的網購和國旅就知道了)。這是最要命的:難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就覆水難收了?不能喊卡嗎?怎麼喊卡?深入「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我看見被點亮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拜全球化所賜,我們早已習慣文明社會無塵無垢的微量生態,即使被硬塞進自由的細縫,仍主張著中產階級式的生活(看看疫情期間爆炸式成長的網購和國旅就知道了)。這是最要命的:難道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就覆水難收了?不能喊卡嗎?怎麼喊卡?深入「實地星球:臨界區、蓋婭」展區,我看見被點亮的「地方特色」。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坐船心態 與 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 一條船 這裡是 一塊固定 在地球上 的 土地」 這是本書之末,但我卻認為作為本文之初是最好的開始,這是對於台灣土地認同最好的註腳,區分出兩種人,面對這塊土地有不同態度的兩種人,一種是把這個島嶼當作一塊土地予以耕耘,一種則是把這個番薯狀的地方看作一條船,上
Thumbnail
「坐船心態 與 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 一條船 這裡是 一塊固定 在地球上 的 土地」 這是本書之末,但我卻認為作為本文之初是最好的開始,這是對於台灣土地認同最好的註腳,區分出兩種人,面對這塊土地有不同態度的兩種人,一種是把這個島嶼當作一塊土地予以耕耘,一種則是把這個番薯狀的地方看作一條船,上
Thumbnail
除非是發洩情緒,不然我很少提到我關於自我認同這部分。但是如果真的要認真談這件事情,我的說法可能會讓一些人不爽,但是我不得不說其實我在台灣生活這麼久,我從來沒有去過大陸,但是光是透過網路和現實的互動,我不敢說我對大陸有情懷,但是我確實是覺得台灣沒有讓我有種“家”的感覺。所以當有人要拿台
Thumbnail
除非是發洩情緒,不然我很少提到我關於自我認同這部分。但是如果真的要認真談這件事情,我的說法可能會讓一些人不爽,但是我不得不說其實我在台灣生活這麼久,我從來沒有去過大陸,但是光是透過網路和現實的互動,我不敢說我對大陸有情懷,但是我確實是覺得台灣沒有讓我有種“家”的感覺。所以當有人要拿台
Thumbnail
關於我們所生活和成長的台灣,我已經醞釀、沉澱很久了,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陸續書寫一系列貼近台灣日後真實趨勢的觀察和體悟,當中也會提及個人要如何從一個共同的歷史共業與大環境命運底下脫困的方法。台灣如今嚴峻的發展趨向,並不是你我每天起床工作或退休泡茶而感覺日子還是這樣過、就以為可以從此安穩過完一生…
Thumbnail
關於我們所生活和成長的台灣,我已經醞釀、沉澱很久了,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陸續書寫一系列貼近台灣日後真實趨勢的觀察和體悟,當中也會提及個人要如何從一個共同的歷史共業與大環境命運底下脫困的方法。台灣如今嚴峻的發展趨向,並不是你我每天起床工作或退休泡茶而感覺日子還是這樣過、就以為可以從此安穩過完一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