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低估未來的自己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開始看《大局思維》,作者用行為科學來探討為何某些人能一再突破關卡、取得成功,而有些人卻老是停滯不前。
對於人的發展優劣,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解釋,是天生如此、基因決定,也就是說,勝者生來註定優秀,而敗者生來註定平凡。但行為科學並不這麼看,主要理由是,註定論大幅抹煞了後天努力學習所能帶來的成效,或者更直白地說,如果發展優劣都是早就決定,那努力學習又有什麼用?
事實上,有學者就利用雙胞胎做過追蹤實驗,看看在相同基因的情況下,後天努力的影響究竟可以多強。初步結論是,智商的遺傳成分介於20~60%之間,所以存在有40~80%的空間,是透過自身的努力鍛鍊與刻意學習,來決定你最終會站在什麼位置。
但這只代表,人們有可能做得到,離真正去做還遠得很。作者指出,她看過許多學生,並非受限於智商或能力,而是受限於自我敘事,每當有接受新挑戰的機會時,他們腦內就會浮現這幾種聲音:
「不行啦,我不夠聰明!」
「我只擅長這個,那個我才不會。」
「看起來好難,我才不要冒險。」
「反正我又沒辦法比別人好,何必白忙一場?」
「每次做到一半就會遇到倒楣事,不如不做。」
這樣的未戰先敗論,一開始就把嘗試機會給消滅了,於是也就沒有努力學習的可能。這種負面心態的成因很多,也多半跟家庭環境、文化背景有關,但有種思維則是不分年齡、種族、性別皆有的:
大部分的人在回首過去時,都會認為自己經歷了許多重大轉變;然而,想像未來五年的時候,卻認為自己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假定以後的自己,會跟現在差不多。
不過,這完全是行為科學的錯覺。無論年紀多大,人往往會低估未來能夠達成的中期目標,但又認為自己在過去已經取得重大的中期進展!所以以我們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我們是低成就者,而過去的我們卻是高成就者。
我認為,這種思維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解釋。首先,我們在回憶時,總是會想起那些印象比較強烈的,或是自己覺得有帶來深刻轉變的,所以這部分容易被強調;但未來的事還沒發生,只能靠預期或想像,相較之下很模糊。
其次,過往的事是確定完成的,不用再考慮投注多少、獲益多少、有何風險的問題;但未來的事不確定性很高,你可以想像各式各樣、十幾二十種干擾因素,包括天災、人禍或生病受傷等,但最後可能什麼都沒發生。
第三,人們不常做出五年以上的詳細計畫,並按部就班地去做,更多地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如果你的人生主線劇情,總是被外部環境所決定,而缺乏自己能夠控制的環節,自然無法預期未來會有多少成就。
我在高中上課時,常常會覺得,學生們以各種敘述方式在思考同一個問題:人是應該適應環境,還是應該改造環境?而在我看來,《大局思維》就是要說,你想完成自己設定的成就,就先改變思維、再養成習慣,最後選擇或改造環境。
這說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因為未來涉及了成千上百萬種選擇組合,長期計畫等於是要執行選擇組合最佳化。你可以說服自己,走過的路線已經很不錯了,卻很難在內心深處確信,未來道路只會更好不會更壞。
我猜大多數人都不想低估自己,但也不想盲目自信。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0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盡量少問「誰該道歉誰該負責」,多問「怎麼做對未來才更有幫助」。
一方面希望學生仔細思考,另一方面卻希望學生立即回應。
最近比較熟的幾個學生,跟我說想讀哲學系,但不知自己是否適合,或說不知能對應到什麼出路。面對這類疑惑,我的應答有三個重點: 1.如果你覺得哲學有趣,自修自學的資源非常豐富,讀哲學系早已不是必要,甚至成本極高。 2.如果你想了解出路,就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哪類工作,而後才能談哪些系有幫助、又如何有幫助。 3
預設特定成果的閱讀,比較能夠把知識轉換成長期思維。
強調速度或即效,確實就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最佳手段之一。
除了要有一套常態模式,更得有破解卡關點的技巧。
盡量少問「誰該道歉誰該負責」,多問「怎麼做對未來才更有幫助」。
一方面希望學生仔細思考,另一方面卻希望學生立即回應。
最近比較熟的幾個學生,跟我說想讀哲學系,但不知自己是否適合,或說不知能對應到什麼出路。面對這類疑惑,我的應答有三個重點: 1.如果你覺得哲學有趣,自修自學的資源非常豐富,讀哲學系早已不是必要,甚至成本極高。 2.如果你想了解出路,就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哪類工作,而後才能談哪些系有幫助、又如何有幫助。 3
預設特定成果的閱讀,比較能夠把知識轉換成長期思維。
強調速度或即效,確實就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最佳手段之一。
除了要有一套常態模式,更得有破解卡關點的技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在高中時期,曾經有一位朋友邀請我一同去參加辯論比賽,原本已經答應他的我,卻因為比賽前一個星期,剛好正忙著日本姊妹校,來學校交流的事情,身體已經負荷不了的情況下,只好在選擇在比賽前三天,臨時和同學說自己無法負荷,而詢問他是否能找其他人代替… 同學當下隨之而來的反應…
Thumbnail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數年前,我還是一個渴望成長的小女生,常常在問自己:「我何時才能長大?學會承擔更多的事呢?」。現在回想,我的人生是幸福的。我成長在小康之家,父親在家管教威嚴,在外辛勤工作接近40年,這份毅力我佩服至今;母親持家有道,她的愛把我餵養得甜美可人,完全成了「溫室小花」。 「愛得恰到好處,令人如沐春風;愛得過
Thumbnail
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為心理學家,提出了101種慣性思考的陷阱,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最理性客觀的,但事實上很多觀念的判斷皆出現了偏誤,還不自知的繼續自己的方式,101種裡面還真的被講中了好幾種呢,真是慚愧呀。 以下小提幾種警惕的“招式”,整本看完能讓我們在生活上見招拆招更順暢。 1.面額效應:「即使是相
Thumbnail
多數青年是迷茫的。我們跟著台灣其他20多萬同齡人一起從國中畢業,在高中高職五專體驗各種活動、享受青澀歲月,最終在學測統測後被投擲進入那一所“might or might not”喜歡的大學,然而我們對未來要選什麼科系、喜愛什麼感到迷茫,許多人沒有會為之廢寢忘食的興趣。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在高中時期,曾經有一位朋友邀請我一同去參加辯論比賽,原本已經答應他的我,卻因為比賽前一個星期,剛好正忙著日本姊妹校,來學校交流的事情,身體已經負荷不了的情況下,只好在選擇在比賽前三天,臨時和同學說自己無法負荷,而詢問他是否能找其他人代替… 同學當下隨之而來的反應…
Thumbnail
他們對愛情的信念,就是付出時間、金錢、精力,就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用自以為是的付出,以量化的付出來換取回饋,這樣的愛情價值觀常常出許多影視作品或愛情小說裡頭,所謂的「追求」套路也製造了許多拯救者。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的自己才有價值」
數年前,我還是一個渴望成長的小女生,常常在問自己:「我何時才能長大?學會承擔更多的事呢?」。現在回想,我的人生是幸福的。我成長在小康之家,父親在家管教威嚴,在外辛勤工作接近40年,這份毅力我佩服至今;母親持家有道,她的愛把我餵養得甜美可人,完全成了「溫室小花」。 「愛得恰到好處,令人如沐春風;愛得過
Thumbnail
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為心理學家,提出了101種慣性思考的陷阱,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最理性客觀的,但事實上很多觀念的判斷皆出現了偏誤,還不自知的繼續自己的方式,101種裡面還真的被講中了好幾種呢,真是慚愧呀。 以下小提幾種警惕的“招式”,整本看完能讓我們在生活上見招拆招更順暢。 1.面額效應:「即使是相
Thumbnail
多數青年是迷茫的。我們跟著台灣其他20多萬同齡人一起從國中畢業,在高中高職五專體驗各種活動、享受青澀歲月,最終在學測統測後被投擲進入那一所“might or might not”喜歡的大學,然而我們對未來要選什麼科系、喜愛什麼感到迷茫,許多人沒有會為之廢寢忘食的興趣。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