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式教學工作坊:第一期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感謝各位學員的支持與配合,從回饋問卷來看,本次工作坊應該算是滿成功的。以下是一些再回應:
.有人反映,上到最後有點恍神(原本規劃三小時,後來超過四十分鐘)。的確在現有的知識密度下,工作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小時,一下塞太多東西,一時之間也難以吸收消化。
.有人說,極端值(在一般高中,總有各10%的學生,反應特別好或特別差)的說法讓他很有感。我想對已有不少講課經驗的學員來說,心態調適很重要,因為遇到愛鬧場愛抱怨的人,或大家都很沉默時,多少會有自信危機。
我個人的基準是,80%的學生有給你好的回應,並覺得自己有學到東西,這樣就算很不錯了。影響學習狀況的因素太多,並非任何負面狀況都得要講師負責。
.實作評析頗受歡迎。這次的設計是,讓學員對彼此的實作(五分鐘的講解加提問)提出優點,我再給出修改建議。這可以兼具鼓勵與改進,整體感覺滿好的,未來我會考慮強化這部分,如果學員願意配合的話。
但時間不太好控制,往來討論加上幾個細節問題,就很容易超出時間。以後若有類似規劃,可能需要分批進行(如果不只一次課程),或是先記錄問題,課後再用文字回應。
.很多人都說,想讓我實際帶一次哲學討論。說實在話,我之前真沒想過這一點,不知大家是想被我提問回應再看有何特殊感受,還是想看成功案例的逐步拆解,譬如哪個部分用到什麼技巧之類的。如果是後者,那用影片來呈現也行。
.似乎很多人會擔心,學生想的說的會偏離主題。這個問題有點大,因為在我看來,「偏離主題」可以分為很多種情況,而且可能因為你對學生言論的解讀而有不同。
但實務上,倒是有個簡單明確的做法,來預防與應對這類情況。那就是把你的提問出成是非題、選擇題或評分題(1-5分之類的),再搭配「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這會把回應內容,限縮在你比較能夠掌握的幾個方向。
如果學生真的有點答非所問,那就請他重複自己的選項,或者問他是不是覺得選哪個都怪怪的,以及為什麼。通常,如果學生真心想回答、有點長篇大論而你聽不太出重點,極高機率是學生覺得問題本身很奇怪,或是每個選項都很奇怪。
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能算偏離主題,但的確可能打亂課程節奏。所以真的沒有餘裕的話,我傾向用「強調現在有哪些選項」的方式,來導回課程原先的規劃。
.另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課程論點和學生價值觀衝突很大的話,該怎麼辦。這需要具體案例分析,不同案例往往需要不同做法,這裡我只能提供自己的觀點。
其中一種策略,是盡量把對錯問題轉換成技術問題,或說盡量少問「誰該道歉誰該負責」,多問「怎麼做對未來才更有幫助」。譬如討論過往冤獄與轉型正義,容易引起爭議,但如果是問怎麼樣避免冤獄再度發生,而轉型正義的種種做法是否有助於這一點,比較不會有爭執不下的狀況。若對方特別堅持有助或無助,你可以說自己持保留意見。
此外,我建議在這種議題上,不要太過堅持「某種說法必然正確」,你可以說哲學家大多同意...、多數學者同意...之類的,同時保留一點反對空間。我自己認為,如何面對反面聲音,也是哲學課程應有的一部分,雖然實作上不太簡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2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方面希望學生仔細思考,另一方面卻希望學生立即回應。
最近比較熟的幾個學生,跟我說想讀哲學系,但不知自己是否適合,或說不知能對應到什麼出路。面對這類疑惑,我的應答有三個重點: 1.如果你覺得哲學有趣,自修自學的資源非常豐富,讀哲學系早已不是必要,甚至成本極高。 2.如果你想了解出路,就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哪類工作,而後才能談哪些系有幫助、又如何有幫助。 3
預設特定成果的閱讀,比較能夠把知識轉換成長期思維。
強調速度或即效,確實就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最佳手段之一。
除了要有一套常態模式,更得有破解卡關點的技巧。
學生:我知道!那間醫院一定醫死很多人,所以葬儀社才會開在旁邊。
一方面希望學生仔細思考,另一方面卻希望學生立即回應。
最近比較熟的幾個學生,跟我說想讀哲學系,但不知自己是否適合,或說不知能對應到什麼出路。面對這類疑惑,我的應答有三個重點: 1.如果你覺得哲學有趣,自修自學的資源非常豐富,讀哲學系早已不是必要,甚至成本極高。 2.如果你想了解出路,就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哪類工作,而後才能談哪些系有幫助、又如何有幫助。 3
預設特定成果的閱讀,比較能夠把知識轉換成長期思維。
強調速度或即效,確實就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最佳手段之一。
除了要有一套常態模式,更得有破解卡關點的技巧。
學生:我知道!那間醫院一定醫死很多人,所以葬儀社才會開在旁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教育中,正向教養強調不使用懲罰,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常會遇到學生不配合的情形。 該如何做到「溫和且堅定」,我想從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手。 🌱此文適合教育工作者,與煩惱孩子作業問題的家長閱讀。
Thumbnail
有一些老師上課喜歡侃侃而談,較少提問互動。 有一些老師喜歡問學生問題。 我就是喜歡問學生問題的那種,但這樣有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上課亂回答問題!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課堂的主角是學生, 學生有沒有聽懂? 透過問答可以有效率的確認! 但如果學生"亂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課程心得-提問篇:1.提問是為了以終為始,確保目標一致,在適當的時機發揮PQ的共識精神。2.MVP(最小可供驗證之產出)探索共識及實際工作範例。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身為教師,你確實不該教導學生:他們外溢的情緒會有撞槍口的人來負責。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教育中,正向教養強調不使用懲罰,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常會遇到學生不配合的情形。 該如何做到「溫和且堅定」,我想從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手。 🌱此文適合教育工作者,與煩惱孩子作業問題的家長閱讀。
Thumbnail
有一些老師上課喜歡侃侃而談,較少提問互動。 有一些老師喜歡問學生問題。 我就是喜歡問學生問題的那種,但這樣有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上課亂回答問題!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課堂的主角是學生, 學生有沒有聽懂? 透過問答可以有效率的確認! 但如果學生"亂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課程心得-提問篇:1.提問是為了以終為始,確保目標一致,在適當的時機發揮PQ的共識精神。2.MVP(最小可供驗證之產出)探索共識及實際工作範例。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身為教師,你確實不該教導學生:他們外溢的情緒會有撞槍口的人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