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學員的支持與配合,從回饋問卷來看,本次工作坊應該算是滿成功的。以下是一些再回應:
.有人反映,上到最後有點恍神(原本規劃三小時,後來超過四十分鐘)。的確在現有的知識密度下,工作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小時,一下塞太多東西,一時之間也難以吸收消化。
.有人說,極端值(在一般高中,總有各10%的學生,反應特別好或特別差)的說法讓他很有感。我想對已有不少講課經驗的學員來說,心態調適很重要,因為遇到愛鬧場愛抱怨的人,或大家都很沉默時,多少會有自信危機。
我個人的基準是,80%的學生有給你好的回應,並覺得自己有學到東西,這樣就算很不錯了。影響學習狀況的因素太多,並非任何負面狀況都得要講師負責。
.實作評析頗受歡迎。這次的設計是,讓學員對彼此的實作(五分鐘的講解加提問)提出優點,我再給出修改建議。這可以兼具鼓勵與改進,整體感覺滿好的,未來我會考慮強化這部分,如果學員願意配合的話。
但時間不太好控制,往來討論加上幾個細節問題,就很容易超出時間。以後若有類似規劃,可能需要分批進行(如果不只一次課程),或是先記錄問題,課後再用文字回應。
.很多人都說,想讓我實際帶一次哲學討論。說實在話,我之前真沒想過這一點,不知大家是想被我提問回應再看有何特殊感受,還是想看成功案例的逐步拆解,譬如哪個部分用到什麼技巧之類的。如果是後者,那用影片來呈現也行。
.似乎很多人會擔心,學生想的說的會偏離主題。這個問題有點大,因為在我看來,「偏離主題」可以分為很多種情況,而且可能因為你對學生言論的解讀而有不同。
但實務上,倒是有個簡單明確的做法,來預防與應對這類情況。那就是把你的提問出成是非題、選擇題或評分題(1-5分之類的),再搭配「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想」。這會把回應內容,限縮在你比較能夠掌握的幾個方向。
如果學生真的有點答非所問,那就請他重複自己的選項,或者問他是不是覺得選哪個都怪怪的,以及為什麼。通常,如果學生真心想回答、有點長篇大論而你聽不太出重點,極高機率是學生覺得問題本身很奇怪,或是每個選項都很奇怪。
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能算偏離主題,但的確可能打亂課程節奏。所以真的沒有餘裕的話,我傾向用「強調現在有哪些選項」的方式,來導回課程原先的規劃。
.另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課程論點和學生價值觀衝突很大的話,該怎麼辦。這需要具體案例分析,不同案例往往需要不同做法,這裡我只能提供自己的觀點。
其中一種策略,是盡量把對錯問題轉換成技術問題,或說盡量少問「誰該道歉誰該負責」,多問「怎麼做對未來才更有幫助」。譬如討論過往冤獄與轉型正義,容易引起爭議,但如果是問怎麼樣避免冤獄再度發生,而轉型正義的種種做法是否有助於這一點,比較不會有爭執不下的狀況。若對方特別堅持有助或無助,你可以說自己持保留意見。
此外,我建議在這種議題上,不要太過堅持「某種說法必然正確」,你可以說哲學家大多同意...、多數學者同意...之類的,同時保留一點反對空間。我自己認為,如何面對反面聲音,也是哲學課程應有的一部分,雖然實作上不太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