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0/04/23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關於張安樂受邀至西灣學院陳世岳老師的「當代台灣政治發展」一課演講,昨晚(21日)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檢索過網路上的各方論戰後,身為中山大學的學生之一,我有些特別的想法想與大家分享:
有許多人認為,校長的
公開道歉聲明是在抹滅學術討論中不同的聲音,好似只要邀請泛藍的演講者都會因「台灣價值」不足而被群起圍剿。
但平心而論,其實大家都搞錯重點了。誠如校長的聲明內所寫的,在政治學相關的課堂中談論藍綠左右的政治傾向非常合理。
因此該場演講的爭議不來自於張安樂是一位「統派」宣揚者,而是張安樂作為一個具有傷害(在台灣)、散佈毒品(在美國)前科的人,甚至是支持暴力對待不同意見者,是否真的適合在一個學術演講的場合出現?
要判斷是否適當,我們首先必須檢視大學演講的定位為何?一般而言,大學所外聘的講者,是需要其在該領域具有傑出成就或貢獻者,基於課堂教學之需求,使用國家給予大學的補助作支出,簡言之,學校對於講者的邀請,某種程度上是「肯認」了講者對於課堂的助益,也因此學校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術場合,與一般網路或公眾場合等言論場域性質不同,更該善盡過濾演講者的義務,而非任何人冠上了「學術自由」即可進入校園,這並非從眾的自我審查,而是基於維護學術倫理應盡的責任。
那麼這時候問題來了,張安樂進入校園演講真的是所謂的讓大家聽見「多元」聲音嗎?
我想必須先提醒各位:張安樂作為中華統一促進黨的主席,近幾年因為與台派理念不合而產生暴力相向的事件層出不窮:
2017,香港民運領袖黃之峰來台,險遭到白狼次子張瑋暴力接機
2017,台大學生抗議中國新歌聲節目,也遭張瑋毆打抗議學生
2018,統促黨成員毀損台灣北社大門
2018,香港歌手何韻詩來台,遭到統促黨成員潑紅漆
以上的例子並非偶然,而是真實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件。我們必須要理解,所謂的多元討論,應當是我遇見不同聲音時,秉持著和平理性的態度去交流與說服,絕對不會也不該是我不同意你的言論而對你拳腳相向,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張安樂本身所代表的角色與背後的價值,恰好就是以「暴力打壓言論自由」的代表,這非但不是多元價值的體現,甚至本身即是反多元的存在,不能簡單的被化約成「學術自由」四個字虛應了事。
當然,或許有些人認為分享統派小黨的經營之道與理念就是他的學術貢獻呀!但面對一個社會上如此高度爭議的人,難道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能夠選擇嗎?若是真的要來比較統派小黨,2018年當選台北市議員的新黨侯漢廷不是更加合適嗎?他不僅沒有暴力犯罪之虞,也不是社會上所高度爭議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也出身自小黨。
因此,以學術貢獻的角度來看,邀請張安樂演講無疑是一個負面示範,不只沒有彰顯多元價值,反而是在肯認違反多元價值的行為;而即便課堂有需要,也有更合適的人選能夠作為替代,無須糾結在一個高度爭議的人身上。
最後,我們來談安全問題。演講結束後,講者開放讓學生提問,期望達成所謂的「交流」與「討論」不同理念的差異,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講者與學生之間沒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限制了提問的發言。
但很遺憾的,統促黨過去對於處置與自身意見不同者的手段,是潑漆、毀損甚至是毆打與恐嚇,我想對於一個20餘歲的學生,在身旁還有許多彪形大漢,且有諸多不良紀錄的場域中,倘若有不同的意見想反駁與交流,也難以期待他能勇敢的發表意見,畢竟如果你不能自由的講,何來能自由的想?我認為這與一場學術演講所應發揮的功能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總結來看,這場演講除了讓學生面對面來「感受生命」外,實在看不出來他在政治領域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學習的地方,更別提,在如此多前科的紀錄下,帶著隨行人員進入校園時所造成的潛在威脅與風險,也應當被慎重正視與嚴加防範。
學術自由縱然可貴,但多元也應有其界線存在,就如同德國將對納粹思想傳播的限制入憲,縱使這是部分極端人物的信仰;無獨有偶,即便是自由如美國也對於種族歧視的言論格外敏感,被視為禁忌話題,原因無他:當價值倡議的本身是反自由時,就應當被我們唾棄,而如果我們相信民主多元的討論是奠基在理性溝通的基石上,那我們更就不該縱容像張安樂這樣,以暴力之名行反自由之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