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滅吳之戰逐漸浮上檯面,西晉的派系也漸趨明朗化。
基本上,開國九公幾乎都不是主戰派。
很可惜沒有一個一個介紹這九公。
他們是:石苞,陳騫,賈充,裴秀,荀勗,鄭沖,王祥,何曾,王沈,荀顗。
一開始就提到裴秀。
不論身後,裴秀確實有支持司馬炎重整軍務。
陳騫其實也算有。
但當時裴秀傳也說了,他的「支持伐吳」,是死後人家幫他整理資料得出來的。
如果還記得的話,在開國九公中,其實我還抓了另一個分組。
叫開晉四大功臣。
那是何曾,王沈,賈充,裴秀。
四大開的是晉國,九公開的是晉朝。
這就說明了大圈圈中的小圈圈,而小圈圈中更有小圈圈。
四大裡面,司馬炎真正最親近的,就是賈充跟裴秀。
所以我們就能知道,以裴秀遺志來發動,那不是九分之一的勢力,某方面可以說是司馬炎的左手跟右手之爭。
當然,右手賈充可靈活了,二荀都是他的人呢。
不過現在都還圍繞在「功臣」組。
西晉既起八王之亂,晉初二十七王自然「功不可沒」。
簡單說一下,第一親王就是司馬望。
魏末沒有很提,但終究是提過這個人的。
司馬望是司馬孚的兒子,司馬孚是誰知道吧?
司馬八達排行第三,司馬懿的弟弟。
魏末最重要的軍事指揮官,同時也是人稱大魏忠臣的角色。
完全不能接受哥哥的子孫篡魏,但除了握著魏元帝的手靠腰之外也沒做什麼。
大義滅親可是《春秋左傳》的句子,一個東漢末年的讀書人沒聽過才怪。
司馬望雖然是他的兒子,不過就過繼給大哥司馬朗了。
《晉書》說司馬望是次子,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司馬邕。
不過《晉諸公贊》則說,司馬望是「孚之長子」。
更有趣的是,《三國志》表示,司馬朗是有兒子的,名叫司馬遺。
魏明帝曹叡還封司馬遺為「昌武亭侯」。
然而這個爵位,後來由司馬望的兒子繼承。
這些資訊集合起來是什麼呢?
還記得,司馬昭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嗎?
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但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生前過,另一個是死後過,而且都同樣是《晉書》手筆。
反過來看,司馬望的問題反而簡單。
不但是司馬朗死後過繼,更是司馬遺死後。
由於阿望跟阿遺是同輩,所以過過去直接由阿望的兒子繼爵。
其實就是說,我們不能肯定這些事情是誰的主意,但司馬家對於這個「鑽法律漏洞」,「維護爵土不衰」,那可是非常在行的。
司馬孚這個人,要嘛就是東漢標準道德士,我自問心無愧其他都不管。
要嘛就是另一個戲精。
取前者的可能性大,因為司馬炎即位之後,認真說起來司馬孚一系的權勢爵土爆炸大。
如果沒有足夠的家族信賴,阿炎早就被阿望翻掉了。
司馬望早年是一步一腳印,從郡吏到舉孝廉,辟司徒掾,當平陽太守慢慢升上來。
不但沒吃到阿伯司馬懿威能,連親爹司馬孚都沒罩到他。
所以我反而比較相信,司馬望不是長子的說法。
照他這路線,說是庶出都有可能。
後來他終於當上了洛陽典農中郎將。
曹叡時代,司馬昭就在這裡當差。
曹叡死後,曹芳曹爽時期,司馬昭被夏侯玄關照,去西線當征蜀護軍,對吧?
《晉書》說,司馬望後來參加了司馬懿平定王凌之亂封侯,又遷護軍將軍。
這兩件事差了挺多年,《三國志》有說,曹芳下一任的曹髦時期,司馬望以中護軍身分成為御用聊天群組成員之一。
所以大概是司馬師拉拔司馬望上來的。
雖然司馬師接著馬上就死掉了,但曹髦很喜歡司馬望。
《晉書》是這樣說的,「時景文相繼輔政,未嘗朝覲,權歸晉室。望雖見寵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為征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
文學手法我們要拆解一下,淮南二叛結束,曹髦其實想趁著司馬師暴卒,剝奪司馬昭的權柄,可惜失敗了。
而司馬望很不安。
這不表示他有參與捅刀司馬昭,但他八成跟他老爸一樣,沒什麼反應。
事後當然要怕司馬昭找他算帳,就自請西調了。
在淮南第三叛時,姜維侵蜀,司馬望跟鄧艾堅守不出,怎樣都算功在黨國。
司馬昭也很大方的表示,回來當衛將軍吧兄弟。
司馬家政權,以皇城禁軍為主要籌碼。
釋出衛將軍這個位子,那就表示司馬昭完全願意接納司馬望了。
而司馬望也就此進入政權核心,步步高升。
司馬炎登基後,雖然將司馬望主職轉為三公之一的司徒,但禁軍兵權,仍在司馬望手中。
泰始三年,改任太尉。
接下來幾年吳軍入侵,多半是司馬望率軍抵擋。
泰始七年,義陽王司馬望卒,時年六十七。
原來司馬望的年紀,比司馬師都還要大啊。
可無八卦不成文。
司馬望本身的性格,是節儉到一個吝嗇的程度。
他死時朝廷又多加餽贈,辦完喪禮後,家裡的金銀布帛,那是多到一個滿出來……
然後司馬望就被輿論批評了。
這相當有司馬炎挖坑給他跳的感覺吧?
司馬望的長子,比他早過世,王位就由長孫司馬奇繼承。
在司馬望已經有貪財吝嗇的臭名之下,司馬炎晚年,更以司馬奇貪財不知收斂,擅自派人到南方交易得利為名,貶為亭侯。
義陽王國則跟章武王國合併。
這是不是一個削藩的動作呢?
嗯,八王之亂,就發生在此事的三年後。
另外可以注意到,魏末晉初的王家又多了起來,跟西漢末年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時候的王家,最主流是東海王朗家。
司馬昭的妻子,王元姬就是王朗的孫女,王肅的女兒。
雖然我沒有特別去寫王肅,但這個人做為司馬政權背後重要的推手,不言而喻。
第二大戶就是太原王家。
太原王家在東漢末的代表人物,是王允。
在魏有王凌為首,被司馬懿收掉了。
不過大將王昶跟害死高貴鄉公的關鍵人物王沈,也都是太原王家。
兩晉之間,太原王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如果要說到東晉,那可能大家印象更深刻的,就是琅琊王家了。
琅琊王家始自王祥,為晉書第一傳。
這位老兄到了五六十歲才出來給曹魏當官,大約是曹丕末年--也就是整個建安年間都在盧江裝孝維。
老頭兒如何飛黃騰達,晉書在那邊支支吾吾,就說了一個有用的。
老爺子差不多在魏明帝年間,當上溫縣縣令。
那是司馬家族的老巢。
這也是司馬家正揚起的時間。
後來越升越高,特別是司馬昭,根本把王老先生當神主牌在拜了。
差點忘了,這位爺就是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的天才小釣手王祥本人。
不過王祥並不是造成琅琊王家開枝散葉的主人翁,真正的強者是他弟弟。
異母的弟弟,王覽。
有看過臥冰求鯉都知道,王祥是為了滿足繼母的「需索無度」才去孝感動天地的。
事實上,即使王祥這麼有求必應,繼母對他還是沒有好臉色。
而王覽從小就護著哥哥。
看見王祥被揍,王覽就抱著哥哥哭。
看到媽媽罵王祥,王覽就去罵媽媽。
媽媽叫王祥冬天去抓鯉魚,王覽也跟著去。
等到兄弟都結婚了,繼母連王祥的妻子也要虐待。
王覽就叫自己的老婆跟上,別給媽媽機會。
隨著王祥越來越出名,繼母甚至想毒死王祥。
王覽乾脆專門擋在哥哥面前,幫忙嘗毒。
不是,我說王祥的爸爸到底是多有錢,繼母有必要這樣想盡辦法弄掉嫡長子?
我們只知道,他阿公當過青州刺史,他爸拒絕當官。
朝廷核心看久了都覺得六百石刺史好窮。
其實對平民來講很多,更不要說東漢末年,刺史肩負著察舉地方人才重要的油水肥缺。
嗯我是不是說溜嘴了?
每年各世家大族來打個交關免不了,推舉出去的如果有富有貴,那就是所謂的門生故吏,逢年過節還不來給老師送個禮,成何體統?
你以為我幻想的?
袁紹他們家跟周瑜他們家都有提到啦。
後來九品中正制,地方中正官也常常被檢舉。
啊都一樣這麼貪污幹嗎換掉刺史加設中正?
因為刺史有兵權。
東漢末年,這些人更會把真正的人才留在身邊,推舉給朝廷次一等的人物。
所以要分權。
其實講到臥冰求鯉才想到,二十四孝有些行為是不會被記錄在史書上的,畢竟誰管你家有沒有蚊帳。
可是王祥這些「神異行為」,都被寫在晉書裡,這表示什麼?
冰破鯉躍。
雀鳥自投。
這些都是官方認可的「祥瑞」啊。
王祥的神之子身分,被晉朝認可,那他坐在神主牌大位上,就完全沒有問題可以理解了。
「連上天都眷顧的孝子,所支持的政權」。
司馬昭一個快手排擋,打了個倒車一路倒回新莽。
這就是晉。
最後,其實,當我們把王覽傳也看進去,可能就會注意到了。
王祥神功發威的時候,王覽都在啊。
為什麼紅的不是王覽?
因為他「孝友恭恪」。
合理懷疑,這些鄉里傳聞神奇現象,其實都是王覽瞎掰出來幫哥哥造勢。
當哥哥得到地方愛戴,母親就會比較難對他出手了。
孝在中國,不是神話。
兄友弟恭,才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