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
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魯哀公對孔子說:你在外顛簸十幾年,吃了不少的苦吧!
孔子回稟說:還好。
魯哀公問曰:你到過的那些國家如何呢?孔子答曰: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啊!
魯哀公說:久聞孔老夫子坦蕩真誠,果然如此。
魯哀公問曰:以夫子之見,如何能使天下無道的狀況有所改變?
孔子答曰:君上,孔丘認為對天下無道、社稷混亂的狀況,不能立足於「有所」改變,而應該完全改變。
魯哀公說:完全改變?有可能嗎?
孔子答曰:有。這種狀況,要看執政者想不想完全改變。
魯哀公又問:如果想改變,應該先從何處做起呢?
孔子答曰:準確的選用人才。(言下之意,當今的國相就不是理想中的人才。)
此時,身為國相的季康子就問:如何為政呢?
孔子答曰:政者,正也。正,就是端正。為政者如能率先端正自身,百姓誰敢不正。
季康子憂慮國內盜賊眾多,於是又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如果你自己不貪財,雖獎賞人民去行竊,人民也不願意啊!
季康子又問曰:如果把不聽從法令的人趕盡殺絕,你看行嗎?
孔子對曰:為政者不可輕易萌生殺戮的念頭,應該倡行教化德治。在位者如果向善,人民自然就會跟著向善了!君子之德猶如風,百姓之德猶如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人民是會跟從順服的。若以殺戮的手段治理政事,是最不明智的。善人從政,何必用嚴刑峻法來威嚇人民呢?
季康子被孔子教誨一番後,於是細語向魯哀公獻言,說孔子年紀老邁,體力不支,不想讓孔子晚年再粗勞,就封孔子做「國老」,實質是不想讓孔子參與國政。
(上述故事,可以參考《論語•顏淵17、18、19》與《史記•孔子世家》)
好了,言歸正題。
也許有人會質疑:你講的倒是輕鬆簡單了,什麼教化德治,什麼精神文明,要是不採取強硬高壓手段,灌輸意識形態,別說施政,就是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了啊!
的確是的,教化之功,百年始有成,故在實際的政治中,會有遙遙無期之感。
而法家人物、唯物主義者,在現實事功上,為了迫切的要求之下,一定會選擇「殺無道」之政令刑施的治道,而不願走向「焉用殺」之德化禮治的治道的。但,即使把人殺了(其實是把人看作「物」,即使死了幾千幾萬,在那些唯物主義者,都視同零,毫無痛癢),人心殺得了嗎?再者,現時的通訊發達,民智高漲,你能殺多少呢?你能掩蓋多少呢?
儒家主張德治、禮治,是要把老百姓以人來看待,以有尊嚴、有人格來看待;而並沒有否定法制的實用存在。不過,即使講法治,都必須符合人性的法治;而不是把人視作物來看待。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孔子說的「為國以禮」,至今仍然值得大家深思的;即使在未來,只要是人的未來,以禮治國,是人類文明唯一的必經之路。
最後,借用唐君毅先生的話來作結,他曾慨嘆:禮樂不興而恐怕「死生之路斷」、「幽明之路隔」。
(寫於202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