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簡稱蜀,古為益州。
自古以來,益州就不是華夏的一部分。
但益州的豐富物產,卻往往是對抗中土的野心家所覬覦的。
春秋有秦。
新莽成朝。
三國蜀漢。
成朝跟蜀漢雖然敗亡,但並沒有改變益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在西晉的統治逐漸混亂之時,巴西的蠻人驅逐了晉的官員,在益州成立了新的王朝。
並且在接下來的南北統一戰中,站在了一個超然的位置。
一開始,建國的是流民首領李特之子,李雄。
李雄自立為成都王,後稱帝,無國號,有紀年。
《十六國春秋》認為此時的國號應為「成」。取「成都王」……漢魏晉的國號,都是延伸自開國君主還是「王」時的國名。
為與公孫成朝區別,又名大成,或以五胡十六國命名法,稱成漢。
因為後來這個國家跟匈奴漢趙一樣,被自己的家人給篡了,並正名為漢。
除了秦始皇,稱帝從來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李雄稱帝,是為了舉起道統的旗幟,來進行益州統一戰。
「起兵之初,舉手捍頭,本不希帝王之業也。值天下喪亂,晉氏播蕩,群情義舉,志濟塗炭,而諸君遂見推逼,處王公之上。」
事實上,李雄王朝未見國號的原因,就是因為自詡為「正統」。
這種做法,在新莽亂世時非常常見,但最後寫下歷史的勝利者東漢,不會承認過程中任何其他的「漢室天子」。
頂多就記某人自稱天子罷了。
這個正統不是漢,不是魏晉,而是「天」。
李雄的稱帝,相當仰賴於天師道領袖「范長生」的力量。
天師道的核心,並不同於儒家的霸道思想。
孔孟支持霸主,兩漢要求四夷臣服。
大成朝則講究百姓安穩的生活。
這是流民的心願,也是天師道的宗旨。
而這樣的一個大成朝,儼然就是五胡亂華期間的理想鄉。
「(李)雄性寬厚,簡刑約法……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
李雄甚至精挑細選繼承人,寧可捨棄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為什麼接下來會自己人篡自己人了。
是不是有點明成祖的既視感?
總之,李雄死後,原本的繼承者李班,被李雄的親兒子李期跟李越所殺。
大家擁立李越為帝,但李越卻表示李期更有才能,便由李期稱帝。
這個有點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漢趙也上演過。
劉聰殺了皇帝,但自己不願意稱帝。
只是劉聰指定的對象死命推辭,李期卻連屁股也不扭的就上了位,與李越展開共治。
並將軍權授予漢王李壽,命其北伐。
又北伐。
不是每個北伐大師,都能像韓信諸葛亮那樣忠心無二。
李壽就以手上重兵,反過來攻打了成都。
至此,大成亡,成漢立。
要說明的是,漢王李壽同樣沒有建「漢朝」。
這個李蜀王朝的國號,從頭到尾都是「沒有」。
只能看見外人所給的命名稱呼。
可怕的是,李壽也展開了狼子野心的羌蠻生涯。
五胡記載都這樣,開國都是有安民之心者,後面都是神經病瘋子,然後就歸咎他們的血統文化。
舉凡劉聰,石虎,李壽,都是野獸殺人魔,亡了先祖的大好基業。
我只能說,三國時代的敗亡SOP,到這年代翻了一個新。
由此也可以窺知,種族歧視的高漲,已經到了一個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雄的時代,一再與晉室聯繫同盟,甚至有願歸晉下的聲音出現。
李壽則是與瘋狂殺人魔石虎同盟,當真是蛇鼠一窩,狼狽為奸。
不是,李壽的年代就跟石虎平啊,天下已三分,他不跟石虎同盟,難道還要找曹操聯合?
別以為我開玩笑,李雄傳也寫李雄跟晉穆帝同盟,東晉穆帝登基,李雄都死了十年好唄。
認真說一下,這個晉穆帝比較可能是指司馬保,也就是西晉亡後在祁山道稱晉王的司馬家。
匈奴漢趙有承認阿保的帝位,追諡為元帝。
不排除穆帝是大成所給的追諡。
漢獻帝劉協在蜀漢也是另有諡號,實為漢愍帝。
你如果叫他漢獻帝,按照中國道統就表示你承認曹魏政權,而非季漢政權喔。
研究歸研究,我們說方便就好,講蜀漢說獻帝,也是方便認知。
而李壽再傳一子,李蜀王朝就為桓溫所滅了。
從李特起義到滅亡,合計四十七年,跟三國也差不多了。
這麼短的話,我覺得應該來稍微看一下李蜀王朝的型態。
前面說了,這是一個「道教理想鄉」。
雖然採用了很多常見篡位敗亡標準寫作,但李蜀王朝的內部,其實是很特別的。
過去你要從《三國志》的互現中,去發掘東吳跟中原的不同。
但《晉書》很親切的幫我們介紹了這個「道教流民理想鄉」。
首先是李特以流民身分起義,雖然他可以跟大家說,我家百年前住在這裡跟你們一樣,但誰會理他?
這就是為什麼李氏需要范長生的原因。
西晉以蜀人治蜀,李氏不能從劉備蜀漢政權來切入這邊的在地性。
但寧死不願從劉備的天師道(張魯),就是一個上好的當地勢力。
甚至,李特本來希望范長生來當首領,只是范長生拒絕了。
為了加強政治說服力,當時傳說范長生是給劉備打過工,劉禪還幫他蓋過廟,壽齡超過一百三十歲的仙人。
意思是范長生跟羅憲一樣,同為蜀漢臣。
而范長生不支持羅憲的子姪羅尚,更贊同李氏的行為。
誰才是真正的愛蜀派?
蜀獨啦。
范長生對於李蜀政權的功勞與影響力,絲毫不比吳郡四大家之於孫吳來得差。
不願當出頭鳥,李雄也只能封范長生為丞相+太師。
並且讓范長生繼續擁有自己的部曲,不用參與王朝的徭役,其封土也無須納稅。
中式說起來就是王朝下封建國。
不過把宗教身分也考慮進去,根本就是梵諦岡了(笑)。
接下來,李雄本人寬厚,天師道也贊同輕徭薄役,對於李蜀的百姓是好事。
問題是,對於這個亂世中的新建國家呢?
你國家根本就沒那個屁股。
一方面還在征討益州內部,李雄的治理方式,讓國家相當的「沒有錢可以花」,「沒有人可以用」。
所以就會出現「財閥治國」。
這是一個從古至今不變的典型,你建立一個新國家新事業必定要碰到的問題。
金主股東決定公司的方向。
「成功」的領導者,會把主權搶回來。
搶回來了所以我們說他成功。
李雄屬於失敗者。
而失敗的原因值得一看。
大多數的新國家金主,會是當地的財團,大族。
這種只是換個政府,國家結構不變的情況,其實相對穩定。
如果金主是外國人,很危險,因為外國人的基本利益跟你的國家不相干。
隨時可以抽你銀根。
而李蜀王朝的特別性在於:本土財團領到特權自己去旁邊爽。
誰在挹注國家資金?
流民將軍。
他們還在打仗,打仗的收入是豐厚的。
而投資要有道。
直接上繳報戰功,慢慢按規矩往上爬,這是國家的律法嚴格有管制力的情況。
你看會去禁止殺戮劫掠的君主,其實就有在管制。
但李雄沒有。
所以流民將軍們是剝削了人民,給了國家新的貧瘠領地。
然後拿中飽私囊的財寶來跟李雄買官。
……根本是天才,好像古代名將都是笨蛋一樣呢。
而李蜀王朝的組成,以西晉下級軍士官帶領的流民,與天師道人為主的時候,發現少了什麼嗎?
少了蕭何,少了荀彧,少了諸葛亮。
少了規劃組建政府的精英。
一個投降的西晉太守,就負責了這個政府的組織規劃。
諸葛亮搞個蜀律,光精英頭目就得找六大才子呢。
所以他們空有皇帝,制度混亂,官位隨便派。
這也是說李蜀國號「天」的一個原因。
他們缺乏復原精細的禮制……講這個你可能不明白嚴重性。
他們連法律都隨便編一編,就知道可怕了。
其實認真說,當然還是有幾個有識之士。
但掌權,拿的出錢來的就不是他們。
被財閥跟軍閥綁架的皇帝李雄,難道還能堅持要制定法律來打壓這些人嗎?
「雄為國無威儀,官無祿秩,班序不別,君子小人服章不殊;行軍無號令,用兵無部隊,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攻城破邑動以虜獲為先。此其所以失也。」
那些看起來很無用的規矩,墨守成規的知識份子,說到底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沒有老師的人,也許可以白手起家,也許可以指揮千軍萬馬。
但要真正建立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終究需要更多人的同心協力,貢獻不同的專長。
人性有善也有惡,同心協力不能靠呼口號。
除非你把不配合的都弄掉。
政治是鬥爭,是故事,也是技術。
李蜀王朝的成立與覆亡,不是這個時代的特例,但絕對是最好的標竿。
為什麼這時候叫做《十六國春秋》。
接下來才被稱為「南北朝」。
苻堅用漢人,北魏要漢化,不是一個單純的「中華文化天下無敵論」。
中華大車車,不是有四個輪子就會跑。
你需要「造車說明」,也需要老師傅。
最後還是要補充一句。
人的資質有高有低,理解與實踐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每個人記得車子的一部分,製造出零組件來,由天才,由英雄們組合最好的車,讓它跑得最快……
這才是成功的模組。
喔,通常失敗點都關注在最後那個人是蠢才充天才,廢物裝英雄。
但至少我們從今天開始要注意,你到底是不能叫麵包師傅來幫你造車輪的。
這就是我們五胡之亂中最早建國,也最早翻車的李蜀王朝。
李蜀之建,五胡亂起。
李蜀之亡,將分南北。
中國歷史的轉捩點,盡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