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一個懂歷史的人,說到管仲,也只是隱約想起齊桓公的一箭之仇,沒想到後來的齊國大業,幾乎是他一手成就的,從產業劃分、兵農合一、土地改革......一直到後來的觀光旅遊業,他一步步讓窮迫潦倒的齊國在三年內成為具有完整經濟體系的國家。你也許會驚訝,兩千六百年前,居然有人想出了反壟斷法、專賣制、匯率調整、虛擬貨幣等等。這些令人讚嘆的創新作法,背後都是雋永而為人稱頌的策略思維,本文將歸納管仲的五大作為,進一步解讀其中的精妙之處。
民之所需,富之所藏
齊國經歷了長久的政治亂局,農民們窮困不已,剛上任的齊桓公也是煩惱不已。為此,宰相管仲以「富民」為最高指導原則,開始一連串的土地改革,不只讓農民有自己的地,還開發國土分配給農民,如此一來,大大提升了農民的積極度。其實,荒廢的土地也是資源,只要用心整理規劃,就能帶動更多的生產。
雖說人人有土地,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塊好土地,土質的差異也會影響耕作的成果。於是,管仲依據土地的好壞來課稅,就像現在的級距課稅。以民為天的思維,讓管仲能看見農民需求,並做到超越期待的滿足,讓國家富裕的根本,藏於其中而日益增長。
以此作為來審視企業,民之所需便是工時、待遇、福利等,讓員工大大小小的需求被滿足,才能無憂慮的從事生產,進而達到企業目標。
職人元素,活絡市場的要素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機會,有競爭的地方就有市場。如何滿足市場需求,並建構良好的市場運作機制呢?過了千百年,人們試著解決日趨複雜的經濟問題,卻沒能看見根本之道———職人培養。
四民分業的理念下,管仲開職業教育體系的先河,並以高薪挖角他國的專家職人,補足國內產業缺口。此外,他建立各種商街,包含水產街、建材街等,讓各個商家在競爭中平衡物價,輔以反壟斷制度、工商局等措施,讓齊國的商業日益活絡,吸引更多外國商人投入。
消費者追求CP值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要不價格低,要不品質好。但品質要好,需要的是專業人才、是職人,把產品的每個細節都做好,才能打動消費者。也因此,培育專才是壯大市場的根本,從徵人、育才到惜才,每一個環節都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
了解才能連結,策劃才能對話
討論了一整天,齊桓公還是選不出三位出使到魯國、衛國、楚國的外交官,失望之際,管仲突然提了三位不起眼的人選。齊桓公實在不解,這三人在他眼裡都只是平庸之輩。於是管仲解釋:「公子舉看來是書呆子,但知書達禮又態度謙讓,深和魯風;公子開方雖貪圖便宜,卻深知用利,深合衛風;曹孫宿愛與人爭辯,也恰合楚風。」
在管仲眼裡,選外交官看的是他國風氣,唯有選對人才,才能真正連結國與國。現實中,企業有許多縱向與橫向的合作,也會將部分業務外包給他廠。越瞭解合作廠商的員工就越適合進行相關的合作案,能減少溝通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不僅是B to B,B to C也日益強調「了解使用者」,唯有真正掌握對方喜好和需求,才能選對溝通人選,進一步策劃出最佳的對話時機。
初心成就野心,格局決定結局
那時拜管仲為相,他是三番推辭,只有齊桓公許下稱霸的承諾,才開起了齊國爭霸之路。其實管仲心裡始終留著周王室的血液,以霸主之力重興王室之位,是他的不忘的初心。
平定內憂不過是第一個里程碑,蠻夷外患還在虎視眈眈。於是管仲說服了齊桓公聯姻,成為周王室的代言人,在無數次的會盟、戰爭中建起公信力,不僅保護受外夷入親的小國,也幫助其他小國復興,最終成為春秋一代霸主。
「尊王攘夷」之策起於管仲的初心,成於他執著的野心。而野心不只是空說,要有匹配野心的大格局,看天下大勢才能真正平天下之事。人們時常設立遠大的目標,卻還活在狹小的格局裡,看不見未來趨勢,更理不清自己的定位。
相才與專才,共創組織願景
在一間科技公司,需要懂技術的人,也要懂管理的人,而這個道理在春秋時代就管仲就提過:建構一個組織,需要管理人才和技職人才。基於此概念,組成行政團隊時,管仲選了五個專才作為平衡國家的力量(其中擔任諫官的東郭牙剛正不阿,連齊桓公推薦管仲當仲父時,都能不畏權勢的反對)。
如同劉邦認為自己「不如子房、不如蕭何、不如韓信」,管仲在各個方面也都不是最優秀的,但眼光、智慧和思想,能使他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為了管理各個階層的人才,管仲提出了「三本」原則,說明用人的德性要和職位匹配、業績要和收入匹配、能力要和官階匹配。
當我們在討論科技管理的時候,也要自我檢視,是否成為一個真正好的相才,能明確目標、制定規則、分配資源、知人善任、過程監督、結果導向。唯有這番嚴謹的督促自己,能讓專才發揮所長,共創團隊的績效。
理解員工的需求、培養專業的能力、連結外界資源、堅持企業初心、團隊共創願景,其實都是管理中十分重要的課題。管仲的作為深植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了人性化的觀察,從小團隊到大天下的每一步,都不離人心之所向,成為了歷史上的軍師典範。
參考資料:《百家講壇》 大國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