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之前一直被虧說,為什麼頻道不找真正的女高中生來呢。
這次找來的是真正道地的日治水手服少女 — — 黃鳳姿!
大家對黃鳳姿的印象不外乎是「地表最強文學蘿莉」。早在小學生的年紀,寫的文章能與其他大人並列在西川滿主編的《臺灣風土記》。
這背後的推手功臣,是她的公學校教師 — — 池田敏雄。
池田敏雄原是臺灣文化的狂熱者,正職是擔任艋舺第二公學校的教師,副業是觀察臺灣人的風俗習慣,走跳在文學及民俗學家之間。
他有多熱愛臺灣文化?當小朋友打開他的飯盒,笑說裡面裝的蛋怎麼長得方方正正的,好奇怪,他也覺得對耶,發覺本島人的蛋料理是滷蛋、茶葉蛋,不是玉子燒,真是有趣。
他出了一篇作文題目,要學生寫臺灣過年過節的景象,他收到了黃鳳姿交來的作文〈おだんご〉,內容不是說日式的團子,而是臺灣的搓湯圓文化。
就是這篇作文,讓池田敏雄將學生黃鳳姿介紹給文壇的西川滿,一步步將黃鳳姿栽培成專寫臺灣風俗的文學少女。
黃鳳姿來自艋舺的望族,祖父通曉揚琴之外,還知道許多臺灣傳統習俗,可想見那樣的家庭環境,能養育出多麼符合日人想像的臺灣人。
池田敏雄課後經常走跳黃鳳姿家,擔任她的專屬家教,也得以接近臺灣人的生活,滿足文化狂熱者的渴望。
兩人與其說是師生,倒不如說是互相依靠的關係。黃鳳姿在池田敏雄的栽培之下,在 12 歲時出了第一本書《七娘媽生》,後來陸續出了《七爺八爺》、《臺灣的少女》。
臺灣的少女,當然是相較於日本少女的概念,與另一位日本文壇的少女豐田正子相互比較,兩名少女甚至因書本牽起線,相知相息彼此的文學少女心。
然而,有評論家質疑,黃鳳姿的文章是對事物的「說明」,不是自發性、忍不住用文字表達事物的行為,認為是語言的不幸。換句話說,評論家是指這名少女的作品,無疑是因為身旁大人的介入,鼓勵也好、引導也好,總歸都不是少女發自內心想寫的渴望。
這樣的處境,後退來看,其實是臺灣文人普遍的困境。
要怎麼用殖民者的語言,設法站在跟殖民者同樣高度,表達臺灣人真實的想法?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黃鳳姿認為用日語寫家鄉艋舺的生活習慣,是打開大眾對艋舺認識的最佳辦法。基於這樣的理由,少女持續寫下去,為那個時代的艋舺留下第一手觀察。
這些故事都寫在《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這本書裡面,作為想闖蕩日治時代的水手服少女,這本書簡直如書名所說,是豐富的案內帖(導覽手冊)啊,逛大稻埕、艋舺,找珈琲廳、藝旦就靠這本!
想偷窺內頁,到我的頻道看最新上線影片吧!
參考資料:林安琪,〈台灣第一個文學少女 — — 黃鳳姿傳奇與日本人眼中的台灣〉《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分享歷史、文學小知識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