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定有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長大要做什麼呀?小時侯的回答可能很天馬行空,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但似乎沒有聽過有人說,我要開一人公司。
我們的社會灌輸給我們一種路線:上學用功念書、取得大學學位、進入企業或政府工作並努力保有工作直到退休。這種模式,適用於上一個以生產業為主世代,仍然適用在這個網路科技發達的世代嗎?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賺錢唯一的路線了,根據美國的自由工作者接案平台公司Upwork的研究顯示,自由工作者占了美國工作的1/3以上,越來越多人透過自由工作,找回自己的生活掌控權,把工作視為一種任務或專案而不是只是賺一份薪水。
You live to work. We work to live. Yes, it’s good to make money, but what you say is success, I say is punishment. 妳是為工作而活,我們是為工作生活。賺錢是好,但妳口中的成功,對我來說是懲罰。
取自《Emily in Paris》對白,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呢?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本書作者Paul Jarvis 是一人公司的實踐者,他透過網路接案幫別人設計網頁,提供線上課程,還經營podcast。在他的企業越來越成功的同時,也受到其他的因素不斷往更大的事業推動:有投資者想投注資金、越來越多人想找他合作,有遠見的企業家會建議他擴大員工人數來創造更多利潤,不禁讓他懷疑,更多代表更好嗎?於是他賣掉溫哥華市中心的房子,搬到一座小島的盡頭,開始提筆寫下他建立的一人公司的理念。
從這本書我得到三個反思及幾個建立一人公司的步驟。
反思1 公司一定要不斷成長嗎?
企業不停的成長可能是基於幾個原因,第一,為了解決問題,成長往往是最簡單的途徑。想要更多客戶?那就雇用更多員工。想要更多收入?那就花更多錢。想提供更多服務?那就建立更大的支援團隊。但擴大規模也許不是最好的辦法,為了管理增加的員工,必須增加流程,進而必須投入更多系統來管理流程,然後又需要更多員工來管理系統。到最後你投入的成本達到的收益已經遞減,甚至是負成長。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以現有的資源以及更多的智慧來解決當前的問題,只有當投入真的可以創造利潤時才應該投入。
第二,社會的使命感。在文化上,成長滋養了我們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地位,我們認為一間公司利潤與員工人數越多就代表越成功,也可說是個人的虛榮心導致盲目的追求成長。反過來說,不成長代表不長進嗎?我們知道很多人也是很努力的在創造價值,只是每個人目標不同,我們追求的目的應該放在更好而不是更多。
第三,對投資者負責。有投資人的公司為了給投資人交代,必須不斷追求高成長;或是投資人與老闆的理念不同時,往往要為投資人負責,而投資人經常不小心掉入以未來收入來支出現在的盲點,以致入不敷出,根據創業基因計畫做的研究發現,三千兩百多間高成長的初創科技業當中,有74%企業失敗了,不是因為太競爭或計劃太差,而是因為規模成長太快。
反思2 你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是什麼樣子?
每個人都在說「追求財富自由」,不知道你是否為自己的財富目標訂了上限?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傻,錢當然是越多越好呀,誰會為了財富設上限?這個問題要思考的點是:你需要的「足夠」是多少?是否已經為了超過的收入而犧牲其他東西?犧牲興趣、犧牲家庭、犧牲掌握自己時間的自由?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之前介紹的《致富心態》,書中傳遞的訊息是”自由”是財富能給我們的最大紅利,那麼對你來說,財富與自由的平衡點在哪裡呢?
反思3 有了熱情才工作,還是工作帶給你熱情?
很多人貿然離開原來的上班族生活,為了追求「熱情」與「勇氣」,在這裡你需要先搞清楚「熱情」跟「目標」的差別。目標是來自己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與客戶共享的目標,你要帶給客戶什麼?而熱情只是來自我們認為自己喜歡做某件事情的一時衝動。
大家一定有這種經驗:當你認真「投入」做一件事情時,你會忘記時間流動,隨之而來的才是熱情。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要先有熱情,才能展開有意義的工作,但是更多研究表明順序是顛倒的,當你努力工作後才會產生熱情—熱情是努力工作的結果,他不是憑空出現的。
《深度職場力》的作者紐波特認為我們應該成為工匠,專心去思考該如何不斷精境我們對自己技能的掌握度,才能帶來更多價值
工匠的思維可以讓你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熱情的思維則是專注於世界能給你什麼。
一人公司
所謂的一人公司的概念是:質疑成長的企業,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小群人,主要是希望能擁有更多自主權與自給自足能力的員工。
創立一人公司的步驟
- 不是想著:我要從這些人身上賺多少錢,而是先思考我能帶給大家什麼。透過分享與受眾建立關係,同時建立專業的形象,找到你的受眾。書中提到一句話「Find your rat people」,字面意思是找到跟你一樣喜歡養老鼠的人,不管你的受眾有多小,就算只有1%,你只要把他顧好,就是你的事業。
- 建立了你的受眾、支持者之後,可以開始建立營收模式,計算你的生存最低利潤(Minimum viable profit, MVPr),可以從小開始,慢慢調整方向並逐步擴大。避免一開始把計畫搞得很大,時間拖得很長,最後卻推出沒有人要的東西。
- 維護好這些信任你的人,建立口碑宣傳。這是本書不斷強調的重點(幾乎整本書都在講這件事)。你可能很難想像超過60%的新業務都是來自客戶間的推薦,甚至很多企業經常為了觸及新客戶而把原先的支持者擱置在一旁,他們忽略了招攬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舊客戶的三倍,你必須努力賣東西給三個新客人才能彌補流失掉的一個舊客人。但是最重要的是,永遠對你的支持者抱持感恩的心,用心聆聽他們的聲音,口碑宣傳自然就會發生。
- 根據回饋不斷改良產品。這是聆聽客戶聲音的好處,他們也會願意敞開心房告訴你對於產品或服務的看法,進而得到產品改善方向的第一手資訊。可以透過發email給購買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提供生日禮、提供分享獎勵機制等方式。
- 開始規模化時可善用自動化軟體、外包、聯名合作、雇用少量員工等方式,避免一下子規模擴張太快。採用外包的優點是可以根據需求來調整成本而不需要招募一大堆員工,在淡季時還是必須支付薪水。自動化軟體例如Mailchimp銷售自動化與電子郵件行銷、WordPress快速製作網站、經營social media宣傳公司理念、免費的google文件等等。
- 保持開放的心,與相同產業其他人建立連結,永遠準備接受市場的最新消息,一人公司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有高度的彈性準備隨時面對市場變化。
- 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是因為相信自己的理念才會投入一人公司的,對吧!
我的心得
這本書出現的時機點正好在我考慮離開職場投入分享書摘的時候,看完覺得獲益良多。我認為這本書不論是對於投入職場的上班族還是企業經理人、高階主管、或是投入一人公司的個人都有幫助。
對於企業經理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很多盲目追求成長而忽略了價值的案例,提供經理人思考你在選擇投入成長時的背後目標,是以客戶價值為優先還是為成長而成長?是否有其他更有效率的方式?
對職場上班族而言,你現在坐在辦公桌上是因為你「選擇」進入企業上班,還是你認為「應該」進入企業上班?你認為創業風險很大,但在企業朝九晚五到退休的生活是否有其他未知風險呢?
想投入一人公司的個人就不用說了,這本書的觀念像是入門指引,提供我們該如何面對客戶,應該抱著給予受眾價值而不是受眾能給我什麼的態度來建立核心理念,並且提供一些自動化工具的建議,以及該如何循序漸進推出自己的服務。他讓我發現我除了寫文章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雖然覺得充滿未知,也會因為沒有前例可循而感到害怕,但這正是一人公司的優點與缺點,我不用被任何人框住,可以照我想到的做,覺得很興奮也很有挑戰。希望能抱著變得更好的心態,慢慢往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前進,也勉勵所有工作者,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我在Potato media也有文章分享,Potato是全球最大的區塊鏈社群平台,如果你還沒加入Potato,歡迎使用我的推薦碼Ditr1lQQj,一起努力賺CFO幣!
或直接點選
專屬連結,一起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