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電視發明並且很快擴及全世界時,很多人預言只有聲音沒有影像的廣播很快就會被淘汰,但是結果卻是這兩個工具並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保有一席之地。當人們坐下來的時候眼睛搜尋著影像,在行進中,不管是開車、走路跑步、搭捷運,空下來的耳朵就聽節目。
以前不管是電視或廣播,這些大眾媒體分配有限的頻譜資源,所以擁有頻道或節目都是很不容易的事,直到這十多年網路促成「自媒體」的產生,再加上這幾年免費的直播與podcast,人人都可以經營自己,人人都是個媒體。
十多年前有個機會主持一個廣播節目,名稱為「人與土地」設定以環境守護與自然保育為主軸,鑒於當時大眾媒體相關的節目並不多,所以我還蠻珍惜這個機會,節目以訪談為主,邀請在台灣這塊土地認真生活的行動者接受訪問,曾經我也試過幾次自己面對麥克風的獨白,但是覺得不太自然,還是跟來賓聊天比較自在。
通常我不會準備題綱,說好聽是希望在最自然的互動中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但事實是我太忙,真的也沒有時間預先擬好題綱給來賓準備,但是雙方都空手來要在麥克風前講一個小時的話,還要讓聽眾覺得有收穫,有時想想,還真令人捏一把冷汗,至少我必須非常專注,才能捕捉到來賓意猶未盡或言語之外的感受來追問。
另外心裡還有一個黑洞,因為從小總是被周邊的親朋好友取笑我的口齒不清,一方面是台灣國語,另一方面是講話太快,很多字音就不見了,所以我不太敢聽自己的錄音或錄影,所以主持的十多年廣播節目及五年的電視節目,還有不計其數別人錄我的演講,拍我的影片,我統統不敢看,不敢聽。
倒是最近因為好朋友的女兒編的戲劇節目最近在公視及一些串流平台播出,我在廣播節目中訪問這位新銳的編劇,同時也打算在每集播出前寫一篇文章幫忙推廣,因此第一次仔細聽了自己的節目,結果發現好像還不錯,我的聲音沒有自己想像中恐怖,臨場反應所提出的問題及與來賓的互動似乎也還可以。
節目長度雖然是一小時,但是扣掉片頭片尾及中間的音樂與廣告,實際訪談時間是四十分鐘,節目播出後,製作人會再稍加剪接後掛在網路上,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收聽,製作人會把實際訪談的四十分鐘再剪成三十分鐘左右,聽起來就更緊湊了。
前一陣子曾經在臉書的私訊裡收到一位朋友的來訊,說她在家坐月子的時候,把我十多年的節目,全都聽完了,嚇了我一跳,也謝謝她的捧場,盼望所有收聽節目的朋友,能從這些來賓努力生活的態度中,帶給我們一點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