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堪稱Podcast元年,每個月都有幾百甚至千檔節目上線,教學課程和小撇步隨處可見;然而一年過去了,線上的節目總數沒有大幅度的增加,新節目只是彌補了「斷更」(中斷更新)節目的缺席──台灣的Podcast產業是時候升級到2.0了。
Podcast 1.0是什麼呢?我認為僅是「做出Podcast」,即基本的封面、錄音、剪輯、後製工作。聲音錄製的低門檻讓Podcast 1.0節目多如雨後春筍,不論是素人個體戶、大明星還是企業主,皆紛紛搶入這塊新興市場。
確實,相較於步驟繁瑣、成本高昂的影像產業,Podcast入門要求簡單,買支好一點的麥克風,在棉被裡或貼滿吸音棉的衣櫥裡就能錄節目,於是新節目最高上線數單月可達1,800檔。
不過2021年6月《天下》雜誌卻指出,大爆炸時期停止更新的節目達四成,對個體戶來說,低變現率是難以維持熱情的主因,所幸新節目前仆後繼,台灣活躍的節目數仍維持在一萬檔。
我定義的Podcast 2.0是指系統化、節目化和組織性的製作,強調企畫力與策略布局,當然還包括經紀和行銷。畢竟有好天賦而沒有舞台,或是上架了卻無人知曉也是枉然,Podcast 1.0正因為沒有2.0背後的產業面,很難做大做久,所以目前線上火紅的節目大多有企業扶持、平台捧紅,即使沒有一個完整的行銷鏈,但都有基礎的製作團隊。
我曾主辦台灣第一個Podcast聲音選秀活動,報名的音檔中,有八成把「聲音很好聽」作為參賽優勢,也許「好聲音」確實能擄獲粉絲,但我認為「好內容」才更能引起持續關注。
做出好內容有多難呢?就算是擁有多年影音媒體經驗和大企業出品的Podcast,都需要顧問服務加以優化,更遑論一條龍包辦所有細節的眾家個體戶,即使內容不錯,一人團隊得不到實質的報酬,便容易後繼無力而退出市場。
台灣的聲音數位內容非常需要國家扶持。影視的成本極高,對岸一集連續劇的製作費動輒千萬,目前台灣的影視產業根本很難跨越製作成本的坎。台灣的影視曾經在20年前風靡亞洲,香港影視圈還來台灣取經,說明我們創意無限,潛力無窮,但隨後用錢砸出的中國出品,加上放任OTT平台自由進出,早已讓台灣的影視發展不如以往。
而聲音數位內容不同,麥克風就是起跑點,拚比的是內容、創意、耳朵黏著度,輸掉了影視城池雖敗猶榮,但若是連創意的最後一寸樂土都拱手讓人,豈不辜負了寶島雄厚的潛力與光榮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