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結語提到:仁心,才是藝術真正的感官啊!然則,孔子對彈奏樂器和對音樂境界,有怎樣的追求呢?
有一次,子路在彈瑟,孔子聽罷就搖搖頭,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先進14】
用現代語翻過來:由呀(子路)!你這樣彈瑟,在外面就別說我是你的音樂老師呀。
孔子這樣批評子路彈瑟,並非指子路亂彈,不懂彈瑟;而是指子路的瑟音,有北鄙殺伐之聲,有欠中和。雖是批評,但愛之深,責之切,何況這與生命的取向有關呀。但是,其他門人聽了老師對子路這樣的評語,對子路這個大師兄就產生不敬。當孔子察覺到其他門人對子路的態度,馬上就修正剛才的評語,說: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由的音樂造詣,已進入正大光明的境界,只是未深入精奧的境域罷了。
可見孔子對音樂的追求,不但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還要達到「中和」的境界。「中」,就是適度,有節制,合理的;「和」,就是平和,接納異己(註),與異己協調,藉此共同發揮各持的特色。中和,中正平和,這是做人處事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
有一次,孔子和魯國的樂官談論樂理,他說:音樂的演奏,不外乎一合、一放、一和、一明,相連不絕,然後便自然地、柔和地收音,產生餘音裊裊,所謂音有盡而意無窮。(原文見八佾23)
另外,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十天以來,仍然彈著同一首曲。師襄子說都已經彈得不錯,可以改彈別的。孔子回應說:雖然已經熟悉這首曲的彈法,但還未掌握到這首曲的巧妙技術。過了好幾天,師襄子說已經掌握到這首曲的巧妙技術了,該彈其他吧。孔子又回應說:可我還未能領悟到作曲人的心志,還是舊曲重彈。又過了好幾天,師襄子又說:已經領悟到作曲人的心志了,是可以進階了吧。孔子又再說:我還是未能體會到作曲人的人格呀。過後,孔子突然讚歎地對師襄子說:
丘現在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他膚色黯然而黑,身形高大,有牧羊人的眼神,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有如此高尚的道德人格,有如此心懷四方的情操,試問又有誰能作出如此神韻的曲子呢!
師襄子聽了後,趕緊起身向孔子拱手揖拜,說:我的老師傳授此曲時,就說這叫做【文王操】呀!
人格精神,才是音樂的靈魂啊!
(寫於2022年10月18日)
(註)所謂「接納異己」者,大前提是彼此都有共同之理想,有共同的奮進,而只是彼此所用的方法,所採的途徑不同而已,故須彼此接納異己,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