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說及其價值意義(5/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五、性善之辯

在《孟子·告子篇上6》這一段,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轉述了告子對人性的三種看法:
①無善,無不善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乃後天習成。

②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即有為善或為惡的可能性、可塑性。

③有善,有不善。
有些人天生是善的,有些人天生卻是惡的,這是命定論。

告子所說的人性,是就人的生理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徵象來論說的,即就人的生理本能與反應等等來說。故此,告子在另一段就推論「食色性也」。愛好美食,喜歡美色(不一定指女色),乃人的天性。其實,告子的觀點,還是前面他所主張的「生之謂性」。

如果按照告子的說法,把人在生理上的自然性向,來作為人的天性的話,這樣就無法體證人的尊嚴與價值,這和動物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孟子就回應:
只要順著人的真情的流露(如惻隱之情),就可以為善,這便是我所說的自覺心了。要是有不善的行為出現,那不是自覺心的本質。

例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不是四個心,乃是一心多面)等等,都是人皆有之的。而這些自覺心,發揮至圓熟的地步,就是仁、義、禮、智這些德性。而這些德性,並非由外在的力量所形成的,人自己本來就有的,只是沒察覺而已。所以說:求則得之,捨則失之。在得與失之間,真是壁立千仞,立竿見影啊!要是沒呈現出這自覺心,這完全是因為沒有盡心啊!

《詩經》說:天生下眾多人民,凡事都有一定法則的;人民能夠秉執常道,只因有喜好善的這種美德。孔子於是讚歎說:作這詩的人,真能體會到常道啊!

孟子接著就說:所有事事物物,必定都有一定的法則的,人能夠執守著這常道,當然就是喜好美德了。

按:以上這段原話的意譯,跟過去的學者所理解的,有些關鍵性的不同,特別與當代研究孟子性善論的學者迥異。筆者不敢說他們錯解,而只是筆者個人根據原文語意與孟子的思路,加以意譯而已。

這樣的意譯,就完全沒有「善性人所固有之」,而是指自覺心——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等等自覺心,人所固有之。這麼一來,就可以此自覺心,作為「人禽之辨」的依據,而不用說人性本善。事實上,孟子始終都沒有明說「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有自覺心,順著自覺心的流露,就會呈現善心而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些都是人有傾向於善的能力。當自覺心發揮至圓熟的地步,就是仁、義、禮、智這些德性。同時,孟子又認為這些德性,平閑時是隱藏在人心底裡面,而一旦發用,就會有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的氣勢,而那種正義之氣勢,是不能阻擋的。

人只要一念自覺,肯求、肯爭取,則得之,而自滿自足,毋須俯仰由人。如果自我放棄,則失之,這樣就是人生的遺憾啊!

(寫於2021年1月16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3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性之善、惡論關乎教育方式 關於古人非常重視的「性善/性惡」討論,早已不是今日的主流議題,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話題了。但討論性善性惡?看似不關乎今人興趣的論題,其實關乎著教育方式,關係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養成教育、人格形塑的品格教育方式。
Thumbnail
性之善、惡論關乎教育方式 關於古人非常重視的「性善/性惡」討論,早已不是今日的主流議題,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話題了。但討論性善性惡?看似不關乎今人興趣的論題,其實關乎著教育方式,關係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養成教育、人格形塑的品格教育方式。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六章 〈靈魂與生命〉 第二節
Thumbnail
「誠」字代表的是真誠,對自我的真誠、對他人的真誠、對創傷的真誠、對陰影的真誠,對死亡焦慮的真誠、對生命的真誠。「真誠」這件事,實為人生最重要的,真誠的精神即串連起《成為一個人》、《逃避自由》、《擁抱陰影》、「一致性溝通」等。特別想指出的是,「誠」也包含了「對苦難的真誠」。
Thumbnail
「誠」字代表的是真誠,對自我的真誠、對他人的真誠、對創傷的真誠、對陰影的真誠,對死亡焦慮的真誠、對生命的真誠。「真誠」這件事,實為人生最重要的,真誠的精神即串連起《成為一個人》、《逃避自由》、《擁抱陰影》、「一致性溝通」等。特別想指出的是,「誠」也包含了「對苦難的真誠」。
Thumbnail
簡述: 孟子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魚我所欲也》一篇講及人面對掙扎,需要作出選擇時該考慮的準則。
Thumbnail
簡述: 孟子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魚我所欲也》一篇講及人面對掙扎,需要作出選擇時該考慮的準則。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手機跟電腦的資料時,意外發現我曾經寫下對於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一些想法,所以立馬著手寫了這篇文章,以下是我的看法。 人是善的還是惡的? 講到善以及惡,不難聯想到孟子以及荀子,自古以來,善與惡兩種學派就一直爭論不斷,其中又以孟子的『性善論』,以及荀子的『性惡論』最廣為人知,何謂『性善論』以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手機跟電腦的資料時,意外發現我曾經寫下對於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一些想法,所以立馬著手寫了這篇文章,以下是我的看法。 人是善的還是惡的? 講到善以及惡,不難聯想到孟子以及荀子,自古以來,善與惡兩種學派就一直爭論不斷,其中又以孟子的『性善論』,以及荀子的『性惡論』最廣為人知,何謂『性善論』以
Thumbnail
人的本性(英語:Human nature) 簡稱人性,是一個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徵
Thumbnail
人的本性(英語:Human nature) 簡稱人性,是一個概念,指的是基本的性情和特徵
Thumbnail
想要認識性,大約可從三個性來認識: 一、個性。大家都知道,好像每個人的個性幾乎都不一樣。孔孟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性本善與性本惡兩者都對。為什麼?
Thumbnail
想要認識性,大約可從三個性來認識: 一、個性。大家都知道,好像每個人的個性幾乎都不一樣。孔孟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性本善與性本惡兩者都對。為什麼?
Thumbnail
前幾天寫了篇「競合關係」的文,在 background research 的過程中,慢慢也逐步強化觀念中關於「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正與反共生共存」的類似概念。想起一陣子前讀過的一篇文章,延伸出了關於 南懷瑾 老師的一段對《論語別裁》的解釋。 《論語別裁》引述如下: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
Thumbnail
前幾天寫了篇「競合關係」的文,在 background research 的過程中,慢慢也逐步強化觀念中關於「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正與反共生共存」的類似概念。想起一陣子前讀過的一篇文章,延伸出了關於 南懷瑾 老師的一段對《論語別裁》的解釋。 《論語別裁》引述如下: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
Thumbnail
躲在夢中很易,但睡醒還是痛苦;人生就如莊周夢蝶,可惜這邊覺醒了,就睡不回夢的那邊去。我明白女兒這年紀很想要一個「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理」的肯定,不過吾非孔孟,何德何能導她半點?人生,還是由她自己去領悟參透。
Thumbnail
躲在夢中很易,但睡醒還是痛苦;人生就如莊周夢蝶,可惜這邊覺醒了,就睡不回夢的那邊去。我明白女兒這年紀很想要一個「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理」的肯定,不過吾非孔孟,何德何能導她半點?人生,還是由她自己去領悟參透。
Thumbnail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Thumbnail
要去調和一件事情對立觀點的兩端,其實就等同於把不同價值觀看作大自然中有所差異的四季。既然對於自然四季能夠從「不是」中看到「是」、從「不好」中看到「好」,然後順應接納並且習慣,那必然也可以用一樣的態度去接納、體諒萬事萬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