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治國要至於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寫這個話題忒有意思,說要統一臺灣嗎?不妨好好閱讀下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以成富國強兵之霸業。依《史記》記載,太公到了齊國,五個月就能夠向周公彙報政績了,但這只是做到「民免而無恥」,人民不敢隨意違紀而已。春秋時代,從齊桓公以來,銳意要富國強兵,稱霸天下,人民受到影響,自然崇尚功利,結果齊桓公的下場悽慘,死了兩個月,外界都無從得知。歷史告訴我們,若要圖霸天下,凡事以利先行者,甚至以利治國,最終都會上下交征於利,而亡於利。
魯國的先祖周公,仍然持守先王之道,講求禮治,興禮樂教化,尊賢而親親,以德化民。雖則在外交上表面軟弱無力,常受侵犯;但歷史告訴我們,強齊始終都無法侵奪弱魯。何解?因為魯國人心凝聚力強(這可環視現今兩岸的形勢)。但在人文社會,魯國國民則可以做到有恥且格,自覺心比較強,故此相對來講,是比較講求公德,講求公義,講求正道。依《史記》記載,要三年之後,周公的長子伯禽,始能彙報政績。五個月跟三年來比,當然是五個月能快見效了。所以,所有的君主、所有的國家領導人,都不會講求先王之道,而急於見其成。
齊國雖然比較快強大,看起來,以強國自居;但外強中乾,既有內亂(田氏篡齊),亦不能敵外(幾乎被燕國所滅)。要強求尚功,講究業績,為保烏紗,地方官吏就必然瞞上愚下,陽奉陰違,什麼數據指標,什麼冤假錯案,什麼食品質量,就一個字——假,甚至連打假都假。而魯國雖然講求仁義道德,看以軟弱無力,但始終都是比較接近人心,比較接近於道,比較有人文理想。
接近人心,接近於道,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尊重彼此的人格,而以開明、透明、文明來治國(三明治),就是走向精神文明(非指物質文明)。要能走向精神文明,別無他法,只有德治。德治,並非單單講仁義道德,講善心,而是要憑良心立法、憑良心司法、憑良心執法。以民為主的國家,是要解決人民生活問題;而跋扈專橫的官吏,只是要解決問題人民。如此循環相因,不斷為己製造問題,而不是為民解決問題。這麼一來,光是窩裡反,明順暗反,那就夠你過一輩子了,還能奢望什麼一統江山?還能奢望國際理解認同嗎?不可能。
如果能「齊一變」,把過去單靠刑令政法的來治人,來消滅雜音,而一改變成以人心為本,以禮法並重,以道德教化為先,非以治人,乃治於人。社會和諧,人民公義,國際協商;這樣看起來,不就是和臺灣融為一體,無分彼此嗎?要是能行王道,天下一家,臺灣人民與大陸自由往來,生活在大陸如同臺灣的自由自律,再加上與國際社會無縫接軌,廣受國際認同接受;這樣,不但兩岸人民無分彼此,世界人民也無分彼此。到那個時候,什麼大一統,什麼血濃於水,都不在話題了。形式的統一,遠不如人心的一統。
齊一變,至於魯,就是把過去的人治,過度去真正的法治,然後再轉化為禮治(至於魯);再由禮治,邁向於道(至於道)。這個道,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實施過人性化管治的天下大道。過去咱們講的道統文化,就是從這裡講的。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能至於道,才是強國!
(寫於2022年10月1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六、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無人性!那麼,說這句話的大前題,必須肯定人是本有人性的;否則,要是沒有人性的話,那從何罵起呢?不過,「本有人性」與「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根據告子與孟子之間的論辯,孟子並沒有說「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對於善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有一種傾
五、性善之辯 在《孟子·告子篇上6》這一段,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轉述了告子對人性的三種看法: ①無善,無不善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乃後天習成。 ②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即有為善或為惡的可能性、可塑性。 ③有善,有不善。 有些人天生是善的,有些人天生卻是惡的,這是命定論。 人只要一念自覺,肯求、肯爭取
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這就是傅佩容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一、導言 關於人性論,東西兩方的哲學家、甚至宗教家早已經討論過了,都只是各自表述,未能得到普遍的共識。 不過,臺大哲學教授傅佩榮,則指孟子所講的人性論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此中的問題,確要疏理。
六、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無人性!那麼,說這句話的大前題,必須肯定人是本有人性的;否則,要是沒有人性的話,那從何罵起呢?不過,「本有人性」與「人的本性是善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根據告子與孟子之間的論辯,孟子並沒有說「人性本善」,而只是說人性對於善方面,就像水性向低處流一樣,有一種傾
五、性善之辯 在《孟子·告子篇上6》這一段,孟子的學生公都子,轉述了告子對人性的三種看法: ①無善,無不善 人性本身無所謂善惡,乃後天習成。 ②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即有為善或為惡的可能性、可塑性。 ③有善,有不善。 有些人天生是善的,有些人天生卻是惡的,這是命定論。 人只要一念自覺,肯求、肯爭取
四、水向低流 告子與孟子直接論辯人性之善與不善的,就在《孟子·告子篇上2》這一段: 告子說:人的性,就像流水一樣。引導它向東,就往東流;引導它向西,就往西流。人性無分善或不善,就像水性無分東向或西向一樣。 這就是傅佩容教授認定孟子講的「人性向善」的依據。 問題在:這向善的能力,是根源於那裡而來的呢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一、導言 關於人性論,東西兩方的哲學家、甚至宗教家早已經討論過了,都只是各自表述,未能得到普遍的共識。 不過,臺大哲學教授傅佩榮,則指孟子所講的人性論是「向善」,而不是「本善」。此中的問題,確要疏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齊的地理位置適合割據,因為東西南北四面皆有屏障,而且產鹽有礦腹地平原,所以跟關中平原南北對稱的號稱「東秦」。 齊地條件好適合割據,但卻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底蘊和實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全國性政權是從這為根據地打出去的。 因為你一旦走出齊魯大地,無論哪個方向都變成了大平原,打你隨便打,但打下來同樣你基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孫文❙ 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理念表現出 ❙清國人❙ 與現代 ❙西方❙ 文明的距離。 在大一統的迷思之下,❙孫文❙ 設法在「中國」的歷史中找出現代政治理念的依據﹔於是,他反覆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齊的地理位置適合割據,因為東西南北四面皆有屏障,而且產鹽有礦腹地平原,所以跟關中平原南北對稱的號稱「東秦」。 齊地條件好適合割據,但卻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底蘊和實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全國性政權是從這為根據地打出去的。 因為你一旦走出齊魯大地,無論哪個方向都變成了大平原,打你隨便打,但打下來同樣你基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