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這個話題忒有意思,說要統一臺灣嗎?不妨好好閱讀下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以成富國強兵之霸業。依《史記》記載,太公到了齊國,五個月就能夠向周公彙報政績了,但這只是做到「民免而無恥」,人民不敢隨意違紀而已。春秋時代,從齊桓公以來,銳意要富國強兵,稱霸天下,人民受到影響,自然崇尚功利,結果齊桓公的下場悽慘,死了兩個月,外界都無從得知。歷史告訴我們,若要圖霸天下,凡事以利先行者,甚至以利治國,最終都會上下交征於利,而亡於利。
魯國的先祖周公,仍然持守先王之道,講求禮治,興禮樂教化,尊賢而親親,以德化民。雖則在外交上表面軟弱無力,常受侵犯;但歷史告訴我們,強齊始終都無法侵奪弱魯。何解?因為魯國人心凝聚力強(這可環視現今兩岸的形勢)。但在人文社會,魯國國民則可以做到有恥且格,自覺心比較強,故此相對來講,是比較講求公德,講求公義,講求正道。依《史記》記載,要三年之後,周公的長子伯禽,始能彙報政績。五個月跟三年來比,當然是五個月能快見效了。所以,所有的君主、所有的國家領導人,都不會講求先王之道,而急於見其成。
齊國雖然比較快強大,看起來,以強國自居;但外強中乾,既有內亂(田氏篡齊),亦不能敵外(幾乎被燕國所滅)。要強求尚功,講究業績,為保烏紗,地方官吏就必然瞞上愚下,陽奉陰違,什麼數據指標,什麼冤假錯案,什麼食品質量,就一個字——假,甚至連打假都假。而魯國雖然講求仁義道德,看以軟弱無力,但始終都是比較接近人心,比較接近於道,比較有人文理想。
接近人心,接近於道,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尊重彼此的人格,而以開明、透明、文明來治國(三明治),就是走向精神文明(非指物質文明)。要能走向精神文明,別無他法,只有德治。德治,並非單單講仁義道德,講善心,而是要憑良心立法、憑良心司法、憑良心執法。以民為主的國家,是要解決人民生活問題;而跋扈專橫的官吏,只是要解決問題人民。如此循環相因,不斷為己製造問題,而不是為民解決問題。這麼一來,光是窩裡反,明順暗反,那就夠你過一輩子了,還能奢望什麼一統江山?還能奢望國際理解認同嗎?不可能。
如果能「齊一變」,把過去單靠刑令政法的來治人,來消滅雜音,而一改變成以人心為本,以禮法並重,以道德教化為先,非以治人,乃治於人。社會和諧,人民公義,國際協商;這樣看起來,不就是和臺灣融為一體,無分彼此嗎?要是能行王道,天下一家,臺灣人民與大陸自由往來,生活在大陸如同臺灣的自由自律,再加上與國際社會無縫接軌,廣受國際認同接受;這樣,不但兩岸人民無分彼此,世界人民也無分彼此。到那個時候,什麼大一統,什麼血濃於水,都不在話題了。形式的統一,遠不如人心的一統。
齊一變,至於魯,就是把過去的人治,過度去真正的法治,然後再轉化為禮治(至於魯);再由禮治,邁向於道(至於道)。這個道,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實施過人性化管治的天下大道。過去咱們講的道統文化,就是從這裡講的。
精神文明,才是治國之正道,也是天下的大道,是講人性尊嚴、人格平等的治國之道。
能至於道,才是強國!
(寫於202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