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清朝期間的一種官職。
太史宴,太史府第內的家宴。太史第在戰後已被拆毀,而門窗建材等則被廣州北園酒家收購,在酒家1975年重修時將太史第重現在北園。
江太史,在清朝末年任職在廣東的翰林江孔殷,是20世纪20年代初,高踞廣州食壇首席之名美食家。
江太史號霞公,當時廣東人多以霞字的諧音「蝦」稱呼其為江蝦,太史之間信函來往,也多以此為號,他也毫不以為忤。江雖翰林出身,自居太史,卻毫無遺老習氣,對於清室並無任何效忠之情,在遺民圈中他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
太史第最風光的時間,是辛亥革命之後到1925年之間,此時太史息影政壇,接受香港英美煙草公司的聘請,擔任該公司的買辦,憑藉他八面玲瓏的社交手腕,將英美煙草的生意做得十分出色,與當時新興的廣東本地煙草商「南洋兄弟煙草」平分秋色。自從英美煙草公司替換買辦之後,江家逐漸失去舊日輝煌,儘管太史還是講究飲食,勉力維持,然而家大開銷也大,逐漸依靠賣字和頂着美食家的頭銜到處為人作廣告維持門面。
珍稀,太史宴/菜,其珍稀之處在於功藝及食材,煩複中的創作菜,對廚師的功底要求高,工多而賣不起價,太史宴原本就不是為營商設計,而是家宴性質,為江太史宴請好友及達官貴人來府用膳,故即使煮一碗平凡的白粥,都追求極致到不那麼平凡,只能在太史宴中才能一嚐的 “熔金煮玉",珍稀在用清晨的山泉水要求、用特鮮的上等米要求、煮食時間及火喉,還有放進粥裡一起煮的調味食材冬筍,以千金換來富貴粥。
經典代表作:雞子戈渣/鍋炸,江獻珠(江太史後人)在《傳統粵菜精華錄》中猜測,廣東話「鍋炸」與「戈渣」同音,久而久之約定俗成。太史戈渣有何稀奇?是以頂上湯、粟粉、雞蛋、雞子、蛋黃、豬油拌成的膏糊,沾上粟粉油炸而成。「上湯的質素是關鍵」,以老雞、火腿、精肉熬成,「務求色清而味濃」;澱粉的用量拿捏要小心,太多則過稠,太少則入熱油散開;戈渣不能預先上粉,也不能分批油炸,一次下鍋全部,不可翻動,直到戈渣浮至油面、色成金黃,「稍瀝油即供食,遲則戈渣變軟,酥脆全失。」
太史宴,著重鮮味,食材就不能從菜市場購買,故必須有現代人所常說的 "從產地到餐桌”的要求,也有以花入饌的高度要求。
太史宴中三蛇羹為招牌名菜。
晚清的廣東,對於吃仍然很講究,江太史除了講究烹調,還自設農場,他在廣州東郊外蘿崗開闢了一千畝地,開設「江蘭齋農場」,有了農場作為供應地,江家的講究也就有了着落,他聘請專家在農場種植新品種,從而催生了蘿崗橙子,黑葉荔枝等新品種,還發現了荔枝樹下的著名美食荔枝菌(即雞樅菌),每隔數日,農場的新鮮食材就會送到同德里太史第,這是其他富貴之家望塵莫及的。(詳
連結)
柚皮,經典菜品的食材,乞巧節前後,柚子還未長足肉,皮青而厚,最宜入饌。柚子皮外層苦而澀,要用薑磨擦去,出水後浸在大盤內,不時換水,還要把苦味全擠去方能用,柚皮要入味還需要三日三夜浸泡湯汁方可。所以這也是一道工多煩人的菜式。
山瑞,即甲魚,山瑞裙是一款罕有食材。山瑞全名山瑞鱉,屬於龜鱉目,生活在河流、山澗、溪流,也會到岸邊和草地覓食,外形與水魚相似,但體形卻比水魚大得多,身價亦較水魚高一截。山瑞蘊含豐富膠原蛋白,營養價值極高,根據《本草綱目》所載,山瑞肉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胃、強身補血、清熱美顏等功效,當中又以裙邊最爽滑有益。
炒肚尖,又叫炒肚仁、炒肚片。吃豬肚也就罷了,還想出非得要「肚尖」不可的要求來,把孔子說的「食不厭精」實踐得最徹底。為何是肚尖?皆因是最適合用來生炒的部分——整隻豬肚一共有上下兩個開接口,上面連結食道,下面開口連結「幽門」,那就是已消化的食物進入大腸的通道。肚尖就正正是位於「幽門」上方大約3吋的位置,所佔的位置大約是豬肚的四分之一。這個部位的豬肚,集厚實、柔韌的質感於一身,炒過以後,口感爽嫩,豬肚味腴馨,吃過難忘。
現今,太史第還在嗎?
江獻珠應邀到內地講學,路經廣州與親友到北園酒家一敘。事前她並不知北園是依照江家的設計而重建,一踏進大門,有如返家。只見宅院中有假山、小橋、亭台、流水,四周有迴廊,廊外是一個個飯廳,那些滿洲窗門的間隔,全是江家之物,有的甚至還來自她當年的閨房。江獻珠在每個飯廳前駐足,不禁想起兩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及至走到下定的地方,但見三個飯廳打通,廳外迴廊的漆柱,柱頂灑金的木雕簷飾,以及正中的飯廳的裝置,除了沒有水晶吊燈及大鏡外,儼然把舊時江家的飯廳搬到了北園來。
太史宴,可遇不可求,原因就因為工多藝高,不是江太史家廚的後人,只能造型而難以做出水平。香港桃花園,澳門御花園,均為家廚一脉。然而更難的是,食材成本及人工成本是太史宴難求的原因之一,可謂吃到賺到。
(內容部分引述自其他寫作者/美食家/資訊/網站, 菜品為澳門上葡京御花園莊師傅限定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