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君子與小人」這些稱號,在孔子之前已存在了,但都指政治社會的兩種階級身分。「君子」是指貴族的統治者,而「小人」是指被統治的平民。
例如在《論語》裡: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19】
【語譯】
季康子問政:「如果把惡人殺無赦,趕盡殺絕,而只延攬好人,怎麼樣?」
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端正,人民自然也就善良端正。在上位(君子)的品德像風,群衆(小人)的品德像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伏。」
善人從政,何必用嚴刑峻法來威嚇人民?在位者,其身正;在下的,莫敢不正。
其實,在周朝的封建世襲制度之下,「工之子恆為工,農之子恆為農」,你是君子抑或小人,天生注定,毋法改變。
但,自孔子開始,逐漸轉化這種傳統封建的觀念,突破那種不合理的貴賤階級,而人人皆可以透過主動修德,自覺自存,而挺立起有人格尊嚴的君子,因為人性人格是人人平等的。這樣,就打破了過去近千年的封建階級,而走向平等尊重人性而賦有道德意義的君子。
所以,越能了解孔子多一分,就越能引證自家道德生命多一分,也就越能向上超越多一分。(待續)
(寫於2016年12月9日於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