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考試,一定不會讀書。」
「在線上上課時,如果取消期中、期末考,學生學習一定很差,所以一定要考試。」
「不考試,你們將來怎麼辦,大考能考好嗎?」…..
以上這些言論,你是否在學生時期曾經聽老師說過,或是從曾經聽大人說過這些話呢?
答案可肯定一定有的吧!
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考試的本質吧!
從開頭這三句話,我們可以發現在台灣教育制度底下,段考已經淪為「讓學生專注讀書」的工具了。
但我們回想一下,「考試」最原始、最初的定義與初衷到底是什麼?
考試最初的本質應該是檢測學生學習的成效,並且讓教師了解學生哪方面學科知識的能力不足,與在往後如何補強這部分。更深入的部分,也讓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找出學生學習的盲點,進而在學習中創造雙方的彼此學習的過程。
因此,一句話代表考試的目的是「檢測學生學習的成果」
在韓愈<師說>課文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顯然在傳道這個部分,是台灣教育應所加強的。若教育最終的目的本質只看中成績與分數,而不在乎教學的本質,豈不是本末倒置,違背古人所說的嗎?
另一點,教育重要的不是考試成績,也不是升學率,更不是考上名校高中、大學。
讀國中的本質,不是考會考。讀高中的本質,不是考學測/分科,然後上大學。
讀到這裡,試著花5分鐘思考以下題目:
你覺得讀好高中、上好大學、考試都及格,你的人生就會一帆風順,很美滿嗎?很幸福嗎?薪水高你就滿意了嗎?還是,你有想要追求甚麼夢想…想要改變甚麼呢?
思考完之後,我們回來談個學習的本質。
學習最重要的是我們所學的知識到底有無價值?在往後數10年甚或是20年間對人生有沒有幫助?以及能在求學道路中學到甚麼?學習是在獲取知識後,能得到充實與快樂,而不是被大眾所期待的,讀書為了升學考試,為了學歷,為了上頂大…
在21世紀的今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依然存在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讀書學習與學校成立,不應該只是追求亮眼的升學率與榜單,而是真正的培養孩子素養的精神,並且能在未來社會中面對各種挑戰,學習各種應對進退的技能。
所以,考試是為了檢測成效,不是為了分數。就像讀國高中,我們是為了學習該有的知識與技能,為未來接軌,而不是為了考試。學習是教育的最大目的,而考試只是學習中檢測成效的一個小工具。但是,在今日的教育現場,這兩個已經反過來了,變成升學考試為國高中生們的最終目的,而學習只是手段而已。這也是為何台灣教改這麼多年來考試的壓力並沒有減少,反而讓更多學生背負著壓力,也扭曲了教育的本質。
因此,看待每件事情與問題時,我們必須先思考以下幾點:
(1)這件事情或是這個東西最初的初衷到底是什麼?本質是什麼?
(2)我正在做的是什麼?
(3)最終的成果與成效又會是什麼?
有意識地知道事物的本質,就會更了解我們如何讓這個社會更進步!
最後,總結以上。當考試已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生變成了考試的工具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失去學習最原本的熱忱,並且向未來前進的步伐與動力也會消失殆盡。當本質與意義被遺忘之後,學生的學習會自然消滅,就像大自然的樹木一樣,當樹木消失,大自然的風景將不再了。只有回到考試原本的初衷與意義,教育現場回到「以人為本」的學習狀態,學生才會有意識且有活力的面對未來快速變動的社會。
我們是人類,不是一台只會考試的機器,我們可以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