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官方美術展覽會的開端,可溯源自1667年法國「法蘭西皇家美術學院」於羅浮宮內的阿波羅藝廊,舉行第1屆沙龍展(楊墀,2006:236-238);自此之後,經歷了主辦單位的更迭,評審制度、參賽資格、獎勵辦法及開放參觀服務等改革發展(Dominique Lobstein,2006:12-39);而學習自法國的日本於1907年始創官辦美展,即「文部省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文展」),之後面臨保守派獨霸,於1919年進行改革,由文部省設立「帝國美術院」主辦,更名為「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帝展」),再經歷十多年,留洋歸國者及畫會團體的成立,如「二科會」、「春陽會」、「1930年協會」及「獨立美術協會」等,促使各類藝術思潮的引進,又1937年「帝國美術院」改制「帝國藝術院」,擴大包含美術及其他藝術等領域,但主辦權再回歸文部省,稱之「新文展」(王秀雄,2000:122-191)。
由此觀之,法國與日本的官展設立,雖差距2百多年,但可以發現藝術思潮的演進,是催促官展改革之重要力量。回顧台灣,在清領時期並無西方美術概念,直至1895年受到日本殖民後,開始接受教育體制下之美術學科,在經歷三十多年的經營,投身美術者日漸增多,已凝聚出一股新勢力(轉引李進發,1993:217),
[1]且受到日本於1922年創辦「朝鮮美術展覽會」之影響,台灣當政者在社會輿論及藝術界的迫切下,鼓吹了官辦美展的舉辦。
這時期日本官辦美展已發展20年,治台已30年,當政者也期望藉由展覽會,來推動台灣觀光及風土文化,1926年始有舉辦展覽會的想法,
[2]1927年在新任文教局局長石黑英彥的主導下創設「台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展」),共10回(1927-1936),由半官方的台灣教育會掛名主辦;1937年因中日戰爭爆發而停辦1年;1938年重啟舉辦,共6回(1938-1943),改由台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以下簡稱「府展」);後因戰事無暇再經營展覽會,1945年日本結束對台的統治。
閱覽16回歷程中,可謂「台展」的萌生期,有諸多展覽行政仿傚自日本官展,雖僅侷限於「東洋畫」與「西洋畫」兩部展出,仍有許多相同運作規格,是值得研究之議題;往昔學者在論述上,著重官展對美術發展之影響,甚少討論展覽之行政實務,其所扮演著推手角色,是建構創作者及參觀者的重要媒介。
參考書目
王秀雄,2000。《日本美術史(下冊)》,頁:122-191。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進發,1993。《日據時代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頁:217;280;463-46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楊墀,2006。〈法國官方沙龍展暨學院派相關記事年表〉,《榮耀之門:19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頁:236-238。台南: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
參考資料
[1]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文告〈臺灣美術展覽會開辦趣旨〉,「歸于皇化已有30年的臺灣本島,在藝術上也和其他文化同樣具有發展的事實。近來居住本島對於藝術的愛好者已有增加的趨勢。本島青年有來自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生及在校學生,其中不乏善於繪畫、雕刻且榮獲入選帝展者,其他美術方面之志願者也漸次增加。此乃賜予本島精神界各方面得以參與並相互勉勵,進而帶動提升藝術的一種事實現象。依此良好機會,應乘勝追擊,對於本島之藝術特有長處能夠有所發揮的設施,作為促進本島文化更進一步的優先工作目標。」《臺灣時報》1927年11月。
[2]《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第4版,〈臺灣美術展覽會號/臺灣美術展が生れ出る迄の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