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祈求,就得到;尋找,就找到;敲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到;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
(太7:7-8)
這句話記載在馬太福音裡面,是常有人引用的一段話。
也是常被誤解、誤用,甚至刻意誤導的一句話。
這段話常被解釋為你什麼都可以求,尤其用來求各種賞賜、恩惠、成功,總之就是各種好處。
但這段話實際上不是這種意思,內含是有差異的,這段話不該被這樣解釋,偏偏很常有人搞錯,乃至於刻意用來騙人。
要知道,這段話基本上就是指「只要你迫切禱告,上帝會有回應」,因為聖經裡,祈求、尋找、敲門,在大多數語境底下,意思都是禱告,是一種重複的修辭。簡單說這是重複三次的描述,顯然很重要。
但絕不是說你要什麼就有什麼,因為聖經也告訴我們不可以妄求,又或者那個經典問題:「懇求晴天跟懇求下雨,上帝要聽誰的?」
所以把這段經文解釋成你什麼都可以求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刻意誤導。
因為上面這段聖經結還沒結束,只要往下繼續看,就會出現關鍵內容。
你們當中有誰,兒子要麵包,卻給他石頭?要魚,卻給他蛇?你們雖然邪惡,還曉得拿好東西給自己的兒女,你們在天上的父親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向他祈求的人嗎?
這是第9-11節的內容,請注意重點,這裡舉的例子是作父親的會給兒女好東西,但「不是你自己選的」,孩子要麵包,父就給麵包嗎?不,這裡是說「好東西」,但不見得就是你想的東西,比方說你一直吵著要吃白麵包,但父親給你雜糧麵包,因為是「好東西」,但你可能不喜歡。
甚至你想吃大餐,但上帝要你禁食。
要注意重點,就是給予的「主權」是屬於上帝的,千萬不要搞錯,面對上帝時,永遠記得,你當然可以做出各種祈求,但主權永遠是上帝的,百分之百屬於上帝,沒有任何例外。
所以絕不是隨便你求,上帝就要「照你的要求」應允,這差遠著,因為如果你求,上帝就「非得聽你的」,那就不是求,而是命令了,是說你比神還大嗎?
又或者因為上帝沒給,你就失去信心或者不高興,那們你對上帝的信是用好處交換的嗎?這就是約伯警告的啊!
但事情還沒結束,還有接下來的內容,這更重要了。
所以,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就得怎樣待別人;這就是摩西法律和先知教訓的真義。
來到第12節,這句話非常重要,點出了你的求跟上帝的給予是怎樣的模式,雖然這段話通常是用來指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常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類似的話出現在非常多文化的諺語當中)是屬於消極的善待人。但耶穌說這段話,則是要求積極的善待人。
但我們可以從上面的構成看出三段式的描述,先是人求上帝,再來是人求父母、再來是反求諸己。組合起來看,就變成「你希望上帝怎樣對待你,那麼你又是怎樣對待上帝?」
然後你會發現問題很大,我們是罪人,全都虧欠上帝,我們根本不配獲得獎賞,何況是白白的恩典。
只有當你在祈求當中懂得在這件事情上面戰戰兢兢,你的祈求才不算是妄求,因為我們原本不配,但上帝卻給了我們做子女的權柄,這何等恩典。
然後你自己會知道不該胡亂祈求。
再說一次,我並不是說你不能求考試一百分、病快點好、雨快點停、旅途平安之類的,你當然還是什麼都可以求,只是你要知道上帝都有聽到,但祂應允你的都是對你最好的--雖然你可能考不及格、病況加劇、開始淹水甚至出車禍。
凡事謝恩。
這才是這段話的真正意思,可不是什麼三顆鑽石之類的騙術,更不是什麼禱告完病沒好是因為信心不夠,要你更加敞開、學講方言、奉獻更多錢、花更多時間去服事,對,有些人會用這種話術製造罪惡感,最終導向「服侍他個人或組織」,這很惡劣,也絕不是上帝行事的方式,因為人的軟弱跟人的虧欠上帝很清楚,你不要隨便就說人家信心不夠,這種論斷非常惡劣,而且毫無幫助。
是的,你還真的什麼都可以求,但「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妄求的話,上帝給的回應恐怕不會是你所樂見。
因此真的不要隨便跟人家說你什麼都可以求,更不要因為人家求的沒結果就說人家是信心不夠。
如果上帝讓你聽見人家的需要,而你只是在那邊嫌人家信心不夠,那麼最後要受罰的到底是誰?如果你信心很夠,那你幫他禱告阿!還是你只幫自己的利益禱告?愛的真諦不是說不求自己的益處,你的愛呢?哥林多前書啊!通常喜歡講引用這經節,然後說人家信心不夠的人,最愛哥林多前書12-14章了,現在我要問問,你該為他人的病痛禱告才是吧?如果病沒有好,那麼沒有信心的是你不是嗎?該怪你嗎?
這就是某些奇怪的神學觀念帶來的謬誤,因為你把因果論與交換論的東西摻進來了,因為這些人根本沒有好好查考聖經,沒有學到聖經的教導,更慘的是還拿去亂用,結果褻瀆聖靈,還自稱靈恩。
是的,我們可以求,耶穌也會幫我們代求,而上帝也一定會回應,而且是好的回應。
但就是你所求所想的嗎?上帝可以沒這麼說,別忘記,主權是上帝的,祂不是你的神燈精靈,也不是溺愛的家長,不管你求什麼,先想想自己配不配得再說。
是的,你什麼都可以求,但你求的心態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