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跟我們去吃晚餐,那你來一下就要走,這樣沾醬油(台語)是有什麼意思!?」
難得來一趟看自己媽媽的大學生女孩,說晚上有事不跟我們吃飯。於是她媽媽跟以往一樣感到不滿發牢騷。
十分鐘前,女孩才因為媽媽抱怨她而大聲跟她媽媽說:「你講話為什麼都要這樣,我不想跟你說話」
氣氛開始僵住。準備往吵架的方向發展。
我在一旁聽到家人這樣,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忙。於是我在事情變得更嚴重前插話說:『你媽真正的意思是因為愛你,覺得妳難得來,想帶妳去外面吃好料啦』
媽媽點點頭。
女孩感受到媽媽負面語言中內在的渴望其實是愛她,走到媽媽身邊去抱她,「真的唷,是因為愛我喔,好啦我也愛妳啦」
一瞬間,彼此又能連結了。
『那在你回去前還有點時間,要不要一起去附近餐廳吃飯』我查了餐廳營業時間,時間還夠,於是請大家準備出發。
這個吵架彼此推開也轉化成愛的連結靠近,我們一家族開心地去吃晚餐。
.
.
.
「我不喜歡爺爺發出的聲音!」
「我不要爺爺一起去上桌遊課!」
最近阿嬤帶高齡近90歲阿祖級的一個爺爺來借住我們家。
小二孩子感受到阿嬤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照顧這個阿祖爺爺,開始發出很多抱怨訊息。
以前最討厭阿嬤幫自己盛飯又吃不完,現在開始抱怨阿嬤只幫爺爺盛飯。以前阿嬤看電視也是不喜歡孩子一直問問題,現在阿嬤會幫聽力不好的爺爺講解電視在演什麼,玩桌遊時會幫爺爺說明,孩子會說不公平,阿嬤不愛他了。
一開始,我不自覺地跟孩子解釋道理,因為爺爺年紀大聽力又不好,所以阿嬤才要一直照顧爺爺。當孩子聽不進去,我覺察到,說理這條路徑在此刻並沒有真正碰觸孩子的內在需要。
覺察了,就有機會開始做出新選擇。
我開始往孩子的渴望探問。
『所以,你希望阿嬤怎麼對你呢?』
「我想要阿嬤也講解電視給我聽,我問問題的時候不要叫我安靜惦惦。玩桌遊時也要幫我,對我跟以前一樣好」
『你想要阿嬤對你好,跟以前一樣愛你,是嗎?』
「對」
『好哦,那我們再來跟阿嬤溝通,讓她知道你希望她跟以前一樣愛你,然後我們再看阿嬤能做什麼,好嗎』
「嗯」
家人的溝通不容易,是一輩子的功課。只要慢慢有一點點小進展,會覺得很值得。很欣賞自己開始能從身邊人開始實踐自己所學的,也獲得幸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