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是一個很喜歡喝牛奶的人,牛奶飲品也是我不會去主動選擇的,因為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牛奶下肚,就會感覺到胃部在抗議產生疼痛感,那種不適感會讓整個人都不對勁,所以無論是早餐或是任何時段的飲品,它都不會是我的選項。還記得有一年到了澳洲生活,在那個牛奶比水便宜的國家裡,走到超市裡,幾乎有一整面牆的冷藏櫃,滿滿的都是2公升的牛奶,然而當時的我對牛奶的刻板印象仍在,卻在一次機會之下,嚐試到澳洲當地的牛奶,咕嚕咕嚕下肚之後,也沒有發生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反而是滿滿的飽足感,當時我對這件事情產生了好奇,難道「純」牛奶還會有不同成分的存在嗎?
回到台灣之後,抱持著實驗的態度,再次到便利商店買了一般我們熟知的品牌牛奶,果不其然胃的不適感又回來了!這就讓我產生極大的好奇,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陸續接連有新的品牌竄起,細細了解之後,才曉得原來臺灣的牛奶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是單一乳源的,也因此抱著求知的慾望,而讓自身在鮮乳相關的知識大增,同時了解到臺灣酪農所遇到的情境與發展的困境,在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的著作
《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鮮乳坊用一瓶牛奶改變一個產業》裡面,可以知道該品牌為了整體的狀況,提供什麼樣的改善方式,與正在執行的方案,其實對於整體來說都有著環環相扣的連結。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的作家Anna Lappé曾說過一句話,相信現在品牌行銷上也是十分慈耳熟能詳,
「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Every time you spend money, you’re casting a vote for the kind of world you want.)」,逐步看來人們的消費習慣,不再只是削價競爭、只貪圖便宜,最後買回來的都是品質不良或黑心食品,最後變成了垃圾而造成環境的負擔。
但對消費者而言,願意理解產品的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覺醒,品牌對於宣導理念也是關鍵角色,一個十分重要的推手,在佐藤卓的
《塑思考》的著作裡,也有曾提起關於消費者對於鮮乳的在上到銷售端之前,如果不甚理解,最後也只會用價格來決定要購買的品牌,他在書裡這樣寫著,
「一般消費者毫不了解牛奶,更不可能了解牛奶需要經過這麼多道嚴格關卡,自然不會意識到牛奶艱辛的現實面,對於這罐每天飲用的白色飲品,從不用心品嚐味道好壞,走進店內,看到架上並列著各種品牌的牛奶,只想挑選價格便宜的商品,所以超市等零售業者只好殺紅了眼,即使是一日圓,也要設法比附近超市賣的便宜。」一次一個人一點點的改變,雖然短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逐漸隨著時間的累積前進,就會為整體市場逐步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從小到大,各式各樣的事件塑造出獨特的你,也支持著你,去做一件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這是一個共同參與的世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所在乎的事做些什麼,讓世界更接近你所想像的。」(本段文字出自龔建嘉的著作)這個世界,總是有一件事情,是只有你可以去做,去實現它的!
從生活發覺疑問為了找答案,從閱讀著手,再由書本裡吸收到的新知實踐回生活,這是閱讀所可以帶給我們的跨領域體驗。
書籍推薦:
|安娜.拉佩 Anna Lappé 著
|陳正芬 譯
|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