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烏日高鐵站有個眷村,裡面有一棟日治時代的私人宅邸,我2016年曾去過一次,當時還保持沒有整修的樣貌,2020年整修完之後需要入場門票,所以我們某次趁著連假舉辦市集免門票時進去看看整修之後如何,除了牆面翻新之外,台中市政府也把本來佔據整棟邊房的榕樹移除了,本來榕樹根在裡面長的超美,也常是婚紗照熱門景點。
聚奎居,根據部落客提供的資料,是1920年代蓋的大宅,日治時代就已經是坐擁好幾個山頭的大戶,後來因為遺產問題喬不攏,被法院查封法拍,現在既是台中市市定古蹟,又是私人財產,所有就暫時放在這裡給榕樹住,榕樹很客氣,目前只佔據一個大房間而已。
市定古蹟介紹牌說建築是中西合璧,我怎麼看都是日閔西合併,到底哪來的中呢?難道是把日本和閩南一起歸到中華嗎?
多次逛台灣古蹟都有一種空虛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原因,覺得市集在裡面也好像打擾到了什麼,走出聚奎居,看到社區「街上」,看著附近住家,有的還有住人,有的已經頹圮,有的樹木依然茂盛,有的枝條乾垂,我才想到也許是古蹟本身和地方的連結,如果遊客本身不好奇,市政府不提供,來的人也沒有機會或意願跟社區居民聊天(或居民也對於跟你聊天沒興趣),那麼我們永遠只能來古蹟看建築本身,被政府餵養「中」西合璧等中華歷史觀,接觸不到地方,也無法透過地方走出世界,所謂古蹟,不過就是舊房子而已,拆掉或自燃真的也沒什麼可惜的,畢竟市集到處都可以擺,對吧!
沒有與在地連結,也沒有歷史文化的古蹟,就只是一棟徒佔空間,讓人打卡曬網美照的空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