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海岸行走常見路旁植有防風林,風一吹,發出沙沙聲響。對踽踽獨行的旅人來說,是一種特別的節奏。
是節奏沒錯。旅人暫時離開日常步調走入陌生的異鄉國度就是為了尋求另一種發現,移動的狀態讓人彈性變大,可以接受各種可能。事實上,變換節奏正是旅人想要的。
四月初飛魚季剛開始我們踏上蘭嶼島,迎上來的是冷風冷雨。大風不知從何而來,它拂過海面,掠過防風林;大海被驚動激起浪濤,勁風所到之處樹頭皆俯首。這是小島的風景日常吧,海風鹹鹹,一點都不浪漫。但透過感官的震撼我們確實知道自己離大海很近很近,也往更原始的生活樣貌靠近一點點。
騎著島上最好駛的交通工具—摩托車,我們鎮日在島上晃來晃去。不再被高樓遮蔽的視野,一邊是藍一邊是綠,眼目有遠眺的暢快享受。長長的海岸公路上還有一排綠色又帶點褐色的防風林陪伴我們,偶然抬頭會瞥見橘紅球體懸掛林中,似是鳳梨長在樹上,待有人教我們辨認才知道那是林投果實。
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身為防風林植物的一員,林投樹能在惡劣的海岸環境生活靠的是堅韌的生命力,擋風定沙是我們熟知的功能,但,林投果對於蘭嶼島民來說還不只如此,它既是零食也是飲料。在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敲碎林投果實取出裡面的核心子就是一件有趣的事,當然也包括咀嚼小核心子。
此時,雅美族人的生活除了圍繞著飛魚,林投樹的利用也與他們的日常緊密相依。林投果實汁液退火,果肉嫩心入菜,氣生根製成吊曬飛魚的細繩,還有葉子編織生活用品,樹幹當房子的臨時建材,以及彩繪拼板舟圖騰的用筆,無一不是取之於林投樹。
對於如何與大自然共生,這個島嶼的人民為我們示範許多。夏曼藍波安在〈黑潮の親子舟〉敘述父親帶領他上山為打造拼板舟覓材的過程中提到:「孫子的父親,這棵樹是Apnorwa,那棵是Isis,那棵是Pangohen……。這些都是造船的材料。這棵Apnorwa已經等你十多年了,是拼在船身兩邊中間的上等材質,這種材是最慢腐爛的。這棵是Cyayi,就是今天我們要砍的船骨……。」他們懷著敬畏的心認識山林,砍削樹木,將全人浸潤在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生命本質中,於是取之於大地的心發射出的,就不是掠奪,而是感激與祝福。
土地真是人類生活所需的供養者。在蘭嶼,看似貧乏,卻又豐盛。島上居民貼近土地、海洋脈動的一種生存技能從骨子裡被深深地喚醒。就地取材,就是將人與物無限潛能開發的最好證明。
淡味才是恆常的滋味
乍看林投果實外觀覺得和鳳梨十分貌似,事實上兩者卻是極大不同。鳳梨是長在地上的多花聚合果,林投則由多個倒圓錐形、且有稜角的乾果聚合而成。想大啖鳳梨只要切掉外皮即可,但食用林投果卻相當費工。一顆一顆拔取林投果不說,待拔除完畢再將這些倒圓錐形果實放入冷水中一起煮到沸騰,鍋中呈現出淡黃色湯汁就可熄火。此刻將湯汁過濾去掉纖維渣質,放入冰箱冷藏數小時後,一杯消暑解渴的飲品就大功告成了。然而整個過程大約需花費長達五小時之久,對於習慣快步調的都市人來說,熬煮一杯林投果汁的效益似乎很低,因此在臺灣本島幾乎看不到林投果汁的販賣。
除了當飲品,也有島民會將林投果心削成塊狀放入日常飯湯中一起熬煮,這樣除了釋放淡淡甜味在熱湯中,還能吃得到果肉,而果肉口感類似地瓜,甘甜清爽,樸實的美味也是不在話下。
說來巧合,每年四到六月正是林投果實陸續成熟時刻,此時也是天氣逐漸炎熱之際。在天氣炎熱之際來上一杯消暑退火的飲品豈不沁人心脾,直透清涼。
林投果實相當堅硬,若不是拿鐵鎚、鑿子敲打外殼,甜嫩內裡就不能品嘗。面對這樣的果實,實在無法想像它能成為桌上飲品,又彷彿明瞭島上夏季的襖熱,於是滋味不苦不澀,也不過甜,就是剛剛好的淡味,足以解暑,又不成為身體的負擔。
冷風冷雨冷海但情深
隨著雅美人潛入深深的海裡,讓大小魚群環繞,讓海水擦亮眼睛,發現海底比陸地溫暖;行走在海岸公路上,防風林投樹為我遮蔽海風,受盡冷風的吹拂,它堅韌的生命力是最深情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