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與人之間|讀《尋訪月亮的腳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幾年山岳文學在台灣蓬勃發展,除了各出版社積極引進國外著作,台灣本土也出了好些年輕又充滿鬥志的登山家,他們的登山紀錄—無論是他人旁觀手筆或是自身書寫,都在在反應了新一代比其老一輩登山家不一樣的地方:眼光望向更遙遠之地。那些從帕米爾四散的高聳山脈,彷彿朵盛開的蓮花,單純的杵在那兒,只憑自身厚重,就吸引前仆後繼的登山人
但如果目光轉回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台灣人對於山的視野還專注在島內。登山禁令的解除、經濟的騰飛、以及七十年代中央山脈大縱走的消息,讓民眾赫然發現島內還有那麼一大片留待探索之地,從此那些關於台灣各大山頭的征服、或是讓更多民眾開始了解台灣山林之美的各項活動,就此展開。
如果我們重新往前尋找這波登山史的源頭,楊南郡就是不可跨越的一位人物,從八十年代起,他重新改變登山的定義,將目光從征服山嶺轉往探索山地與古道。而此舉也改變台灣登山人早先時的心態,從此,登山途中當時當地的人文景觀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此書就是他九十年代各訪談及專欄的集結,填補了這塊此前無人在意的土壤長久的空白。
登山,除了登頂,總該有些什麼,是除了自我磨礪和站在山尖上的快感,還能留下點什麼值得訴說的。那些繼而往復、不斷往山頂挑戰的人們,完成了任務就離開山林返回城市,但總有些痕跡遺留,如同山羌早晨覓食留下的蹄印、糞便、或是嚶嚶鳴叫,提醒待在帳篷裡的人們周遭有些什麼發生了,如果有心,就能繼續發掘探索。這些痕跡也許當下意義甚微,但事後追溯,我們也許能找到故事背後的故事,最終變成完整的文化留痕,於歷史上記上一筆。這樣一來,山除了它本身的岩石冰雪、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還包括了更多的可能性:那即是人,因人能書寫。
伴隨著對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登山活動的反思,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攀登歷程就這樣匯聚在本書作者楊南郡身上,他專注的對象也極為單純:山與其周遭不起眼的人們,即那些原住民,那些登山過程中,往往沉默的存在
台灣東部
原住民身上往往有著不少的刻板印象:酗酒、低薪、歌舞、自嘲、祖靈,彷彿幾句話就能把一整個族群的特徵概括論定。當然其中也許有些是事實,前些年在台東縣政府工作的朋友曾告訴我個故事:有次,他們單位要負責小學生營養午餐輔助的發放,這原是好意,沒想到後來班級導師有次需至某原住民家庭家訪,發現家長大中午竟然在家中爛醉如泥。之後導師詢問這位原住民小朋友,才知道家長把縣政府發放的輔助款通通拿去買酒喝了。
這種無奈及辛酸並不在少數,令人苦笑的結果並不總是個體或是族群整體的自我放棄。事實上,原住民融入漢人社會的過程常被忽視,但往往並不如煙,無論是表現在外在與漢人的衝突,或是內心的自我唾棄
當傳統文化或是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被強勢社會無情輾過,我想這都是正常心理行為。這些看似黑色幽默的刻板印象,一般而言只是貶低自我的小聰明甚或無奈之舉,都是為了融入強勢社會而造成的種種對策,無論好壞。
事實上,從「尋訪月亮的腳印」中可以得知,原住民在日本時代就已遭受許多被迫的遷徙—主要是政府為因應原住民的武裝抗日活動。在那時就必須面對許多讓人無法適應的事物:旱田變成水田、散居便為群居、平地的溼熱氣候、日本政府禁止祭典及狩獵等等。國府遷台初期,依舊延續日本時期政策,將原住民部落從山上遷往山腳或平地。近年,因為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又有許多部落被迫遠離原鄉。無論政策上有意、無意、壞意、好意,這種遠離故土的行為就一點點的剝離了自身的傳統文化。
如果你真能看到這,可能發現其實我有點故意混淆成書的年代還有當代社會了。本書最初出版於1996年,但又重新出版於2016年—這很可能是因為作者過世之故,但又再刷於2022年,可見原住民議題至今仍是社群徘迴不去的幽靈。
書裡曾描述一次九十年代布農族的尋根之行。一隻原民隊伍重回中央山脈巒大山隆凱板社尋找祖居之地,那時,隊伍裡的老人還能找到被日本人強制遷村前小時候生活的痕跡。
雖然那次尋根只區區隔了一代人,但山林無情,短短數十年間,所有的房屋建物已被蒼莽掩埋,遺跡只若隱若現。領隊吩咐隊伍裡的年輕人去尋找祖先留下來的神話遺跡­—那是月亮的腳印,隱藏在深深河谷,要披荊斬棘,急下陡坡,沿著泥濘的獵路,尋找一塊大石頭。那一塊巨大的岩石上,流傳著月亮留下的神話故事—那是月亮坐在石頭上,與祖先聊天時所留下的凹槽,以及月亮離開後,遺留下來翹腿所留下的單腳印記。
台灣東部聚落
時間離成書又三十年,在2023年的現在,尋根對原住民年輕一代依然是個話題。當然對新生代而言,也許已經和九十年代心態及目的地完全不同了。現在的原民青年很多都從小生活在漢人社會,石板屋也許只是家中老人口中的曾經,所謂尋根­,意義也不盡相同。
現今的尋根,已往往不是回到深山裡尋找被草叢掩埋的石頭遺跡,而是回到當初被日本或是國民政府遷村過後的部落,而那僅僅是家中長輩的成長之地。即使如此,這也並不容易,當初部落雖被迫從山地遷往平地,但那往往是山地與平原的交接地帶。當代部落其實仍算是偏遠鄉下,從西部回去,依然要花不少時間。
話說回來,這本書所關注的這些原住民的從前山野生活及當代生存困境,究竟算不算山岳文學的一部分?當我這樣問自己,心中竟然開始有點猶疑不定。事實上,我開始懷疑山的定義,是只有那些從地平面隆起的高聳岩石才能稱為山,還是只要是那些遠離平地的偏遠地帶,都能稱為山?
我已不想再去細想定義問題,既然在當代,原住民印象往往與山林結合,那就當作如此吧。至少在現今的台灣山林,包含各種農作、旅遊、高山協作、都鮮少有漢人的影子,原住民的印象佔據了我大部分的腦海。當然,在國府遷台當初,也有不少外省人因缺乏生存空間而必須在山區開墾,例如合歡山及梨山地區,這些地區所生產的各種高山作物,許多是外省人和習慣高山生存的原住民合作之下的產物。
時間跳轉至今,台灣的山岳文學除了新生代攀登世界級大山留下的紀錄外,還有更多是關於本土的山與人的故事。那些台灣近年受矚目的小說家,如吳明益、甘耀明、連明偉等,他們的許多作品都有強烈的山與原住民色彩,甚至許多與山和原住民相關的作品還屢獲國際獎項。
這些深挖台灣土壤的作家,已逐漸找到一種創作主軸—那些山林、文明與人之間的相互拮抗。而這種運轉,似乎能打破國家及族群的界線,於文字上找到人類心理共通的本能。
在登山家楊南郡之後,台灣的山岳文學已不只是「因為山就在那兒」的登山過程,而是視野更開闊於國際,眼神更專注於本土,留下更多關於山與人的登山家及敘述者,及他們的留痕與其後人的故事。
10會員
13內容數
什麼都讀。沒有心靈雞湯,也沒有投資秘笈,更沒有人生處方。但以上偶爾還是會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摩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西藏的生死及悲哀,並想以小見大,由此得知中國近年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政策及態度,這是繼王力雄《天葬》之後的當讀之書。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西藏的生死及悲哀,並想以小見大,由此得知中國近年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政策及態度,這是繼王力雄《天葬》之後的當讀之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楊書軒從2013年「這一部人類學/比科學精確」的《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到2014年的《山海線》,至今終於又推出了下一本詩集《火光》,是醞釀許久的一次火力展示;整本詩集分為四輯,分別是「生生」、「火光」、「偷馬」與「老哥」,每輯各有不同的側重與關懷。
Thumbnail
「既然關不住什麼, / 就先關起自己吧!」〈錯誤〉。 楊宗翰在〈後記:大隱隱於詩〉裡談起創作理念,與小說或散文不同,寫詩成為一種逃脫術,避免將自己暴露於讀者前。如詩集所述關起自己。然而,寫詩也是在「面對真實,書寫現實,曲筆誠實。」(頁206)那麼,《隱於詩》究竟揭露什麼樣的現實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與自己捉迷藏——讀楊宗翰《隱於詩》 《隱於詩》的作者楊宗翰在致力學界二十年編纂《台灣新詩史》後,終於回到創作者的行列,以詩句向世人傾吐星空下斑斕的秘密。
Thumbnail
《火光》共分成四輯:「生生」、「火光」、「偷馬」、「老哥」,從四面八方散發光芒。循著詩的光源,時常看見黑暗的模樣,無論是慾望堆滿的〈藍莓夜〉、響起樂音的〈生生〉、抑或在〈凜冬將至〉互相取暖直到點燃彼此為止。也許我們必須在最暗的地方,才能看見希望;又或者如同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Thumbnail
楊明《一個人在島上》以冷靜的文字梳理城市寂寞的眾生,原本隱而未顯的糾結,於是在島上一一顯影。雖然島上不只一人,但這十二篇的主角,卻形單影隻,出沒於寂寞的原鄉,在城市嘈嚷的喧囂之外,錯過情人,錯過工作,錯失被社會認可的機會,更多時候,她們錯過自己。
<旅人> 電車的聲音比 走路的聲音大一些 走路的聲音比 交談的聲音輕一點 呢喃卻生不出任何語言 靠文字澄清某種狀態之時 你知道那是自己在問自己 「我是一個旅人,我要的東西都買  直到把自己消耗殆盡。」 你放下一點點卻提起更多  後來才屬於你的東西  以為已經付出代價  他們回家  
Thumbnail
作為詩人楊瀅靜的第一本小說集,《沙漏之家》可以說是一部在主題與架構上非常完整的作品,其中著力描寫的家庭關係也所新意。書中共收錄了十三篇短篇小說,在描寫的題材上都緊扣著家庭、情愛與道德觀等面向,其中以女性視角的書寫部分尤其精采。
Thumbnail
讀完《沙漏之家》,是清晨五點。一個醒不來的秋晨,陰鬱而瑟然。但心裡有一些什麼,緩緩流洩著,像沙漏一樣。  《沙漏之家》是楊瀅靜的第一本小說,她自言小說比詩早出發,卻稍晚面世。全書十三則短篇,以各式視角切入「家庭」關係,在細軟如沙的絮語裡,解構虛浮的幻象。
Thumbnail
「結婚」是古今中外的人類共同煩惱,舊觀念與新思想激烈碰撞,撞得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渾身是傷。正逢新舊觀念交替期的日治時代,矛盾的力量更加明顯,自由戀愛是近乎禁忌的話題,但是新思潮不斷湧起,鼓勵婦女的思想啟蒙,誕生出新時代女性,以及專門「生產」有現代思維的女孩:高等女校,aka. 新娘養成學校。
Thumbnail
這是一份不對等、沒有結果的愛,在臨海的橋邊,雖然只是片刻然而勢將長存於記憶的畫面,在詩人的眼裡、耳裡惟有對方,聽見「你的衣角/拍打著巨大的夏天」, 而對方所見的卻是「洶湧來到」的水勢。那一片「不尋常的浪」固然打到「你」身上,但那樣的激越終究不會留下痕跡,巨大的夏天終成過去。無緣的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楊書軒從2013年「這一部人類學/比科學精確」的《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到2014年的《山海線》,至今終於又推出了下一本詩集《火光》,是醞釀許久的一次火力展示;整本詩集分為四輯,分別是「生生」、「火光」、「偷馬」與「老哥」,每輯各有不同的側重與關懷。
Thumbnail
「既然關不住什麼, / 就先關起自己吧!」〈錯誤〉。 楊宗翰在〈後記:大隱隱於詩〉裡談起創作理念,與小說或散文不同,寫詩成為一種逃脫術,避免將自己暴露於讀者前。如詩集所述關起自己。然而,寫詩也是在「面對真實,書寫現實,曲筆誠實。」(頁206)那麼,《隱於詩》究竟揭露什麼樣的現實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與自己捉迷藏——讀楊宗翰《隱於詩》 《隱於詩》的作者楊宗翰在致力學界二十年編纂《台灣新詩史》後,終於回到創作者的行列,以詩句向世人傾吐星空下斑斕的秘密。
Thumbnail
《火光》共分成四輯:「生生」、「火光」、「偷馬」、「老哥」,從四面八方散發光芒。循著詩的光源,時常看見黑暗的模樣,無論是慾望堆滿的〈藍莓夜〉、響起樂音的〈生生〉、抑或在〈凜冬將至〉互相取暖直到點燃彼此為止。也許我們必須在最暗的地方,才能看見希望;又或者如同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Thumbnail
楊明《一個人在島上》以冷靜的文字梳理城市寂寞的眾生,原本隱而未顯的糾結,於是在島上一一顯影。雖然島上不只一人,但這十二篇的主角,卻形單影隻,出沒於寂寞的原鄉,在城市嘈嚷的喧囂之外,錯過情人,錯過工作,錯失被社會認可的機會,更多時候,她們錯過自己。
<旅人> 電車的聲音比 走路的聲音大一些 走路的聲音比 交談的聲音輕一點 呢喃卻生不出任何語言 靠文字澄清某種狀態之時 你知道那是自己在問自己 「我是一個旅人,我要的東西都買  直到把自己消耗殆盡。」 你放下一點點卻提起更多  後來才屬於你的東西  以為已經付出代價  他們回家  
Thumbnail
作為詩人楊瀅靜的第一本小說集,《沙漏之家》可以說是一部在主題與架構上非常完整的作品,其中著力描寫的家庭關係也所新意。書中共收錄了十三篇短篇小說,在描寫的題材上都緊扣著家庭、情愛與道德觀等面向,其中以女性視角的書寫部分尤其精采。
Thumbnail
讀完《沙漏之家》,是清晨五點。一個醒不來的秋晨,陰鬱而瑟然。但心裡有一些什麼,緩緩流洩著,像沙漏一樣。  《沙漏之家》是楊瀅靜的第一本小說,她自言小說比詩早出發,卻稍晚面世。全書十三則短篇,以各式視角切入「家庭」關係,在細軟如沙的絮語裡,解構虛浮的幻象。
Thumbnail
「結婚」是古今中外的人類共同煩惱,舊觀念與新思想激烈碰撞,撞得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渾身是傷。正逢新舊觀念交替期的日治時代,矛盾的力量更加明顯,自由戀愛是近乎禁忌的話題,但是新思潮不斷湧起,鼓勵婦女的思想啟蒙,誕生出新時代女性,以及專門「生產」有現代思維的女孩:高等女校,aka. 新娘養成學校。
Thumbnail
這是一份不對等、沒有結果的愛,在臨海的橋邊,雖然只是片刻然而勢將長存於記憶的畫面,在詩人的眼裡、耳裡惟有對方,聽見「你的衣角/拍打著巨大的夏天」, 而對方所見的卻是「洶湧來到」的水勢。那一片「不尋常的浪」固然打到「你」身上,但那樣的激越終究不會留下痕跡,巨大的夏天終成過去。無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