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再把腳伸出來,試試看!」
「……」
二
「我們戴口罩,好不好?」
接著是一聲拍打在皮肉上的響聲。
「……」
以上兩段對話紀錄,是我某兩日在公共場所的見聞,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原本應有的兩人應對卻只有一人唱獨角戲,而另一方的回應超乎我預期的靜默。好奇查看之後,發現第一個孩子只有六七個月大,第二個孩子最多也只有兩歲。
我實在是不相信,這樣的言行舉止是來自於人內在的良善。那麼,說出口的話與動手做出的舉措所帶著的惡意又是源自於何處呢?
不可否認地,當下我是有情緒的「孩子這麼小,你這麼威脅又如何!孩子這麼小,你怎麼打得下手!」在我內心打轉的還有「如果在大庭廣眾下,都能做到這個程度了,那麼在只有你們倆的時空,又會是如何?」又繼續腦補的話,如果孩子長大後,對你不搭理,跟你關係不好,那只能說是你咎由自取,誰叫你在孩子需要你時,不但沒有給足溫暖反而讓他嘗盡了孤單。
任由負面思緒帶著我往黑暗去的這個瞬間,我記起了,自己那段一打二的戰鬥歲月與各種心情。然後,面對曾經的我,再也不忍苛責。只想說,
一路以來背負著眾人與對自我的期望,努力至今,委屈妳也辛苦妳了。願意試著做個真實的妳嗎?
#不完美,不堅強也沒關係
考試有標準答案,妳對母親的角色也有期待,但,除去那些,妳只能是個有血有淚的人。妳的真實展現:如何面對自己的失落、如何在情緒暴走後,找回平靜、如何面對自己犯錯、如何向他人示弱等等,才是孩子成長需要的典範。要記住,把向外尋求認同的眼光收回,只專注自己。媽媽不是神,無法解決所有難題。孩子也不只是隻布偶,絕對不那麼容易控制與擺布。只有心與心的交流,能找到平靜。妳得先容許自己無法做個完美媽媽,妳也無法把孩子養育成一百分的孩子。
#永遠穩穩地接住自己
憤怒無法控制,常常是起因於挫敗,挫敗引起的情緒又經常與委屈相連結。「明明我已經好說歹說了」「明明我已經這麼努力了」「明明我已經這麼忍耐了」後面接著經常是「他還聽不懂」「他還看不到」「他還搞不清楚,不識相」,諸如此類的OS,可能在孩子不聽話時會跑出來。
為了避免因為憤怒而做出事後懊惱自責的舉動,一旦察覺自己正怒火中燒,記得深吸一口氣,拍拍自己說,「妳已經很努力了,已經做得很好了。休息一下吧」萬一,剛好順著憤怒,已經做出懊惱自責的舉動時,請第一時間跟自己說「我已經做了當下所能做的最好選擇,不需要自責,只需要再想想,怎麼做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能穩穩接住自己的神隊友。
#相信面對事情不只一種選擇
常常是慣性反應,帶著我們往懊悔走去。
從小不曾有被好好秀秀的經驗,妳學到的可能是不好的對待經驗。並且將這樣的應對方式直接施加在親愛的孩子身上,卻並不代表,妳同意這樣對待親愛的孩子。妳需要的只是,知道「選擇不只一個,而妳有能力帶著自己與孩子往嚮往的地方去。」覺察慣性,停止慣性,容許自己緩一緩,相信自己還有其他選擇。
親愛的媽媽們,這三點想法希望能為妳在嚴苛育兒中帶進一點光亮,而妳只需要用自己的步伐,與孩子一同慢慢前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