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雅大學 x 華頓商學院聯手,教你掌握合作與競爭之間的能力,當更好的盟友與更令人敬畏的對手。
Adam Galinsky & Maurice Scweitzer。 時報文化。201703。許恬寧譯。
我覺得「階級制度」其實骨子裡是一種生物本能,群體生活的生物尤可見,例如蜂巢裡的階級有「女王蜂、雄蜂、工蜂」,雖然這也與牠們各司其職的生物功能有關,但為何工蜂就會去供養女王蜂?A個體為何要臣服於B個體?
若你覺得無脊椎的蜂類,頂多也是費洛蒙在相互控制的反射動作而已的話,那「猴群」裡的階級呢?從許多猴群行為觀察的紀錄片可知,猴兒之間就更有脫出獠牙、體型這些生理外的領導力、社交、猜忌、巴結、搞小群體等,許多複雜的"階級關係"在其中了吧?
總之,「階級制度」是生物本性,也是社會產物,我們得想辦法讓階級制度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被制度所困。
本書分享心得之二,
在「階級制度」中如何自處?
❦「階級制度」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人是天生是社會性動物,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人類之所以成為「超社會性物種」,是因為合作的群體讓我們的老祖宗得以勝過演化上的對手。然而,團體生活也帶來眾多挑戰,我們如何才能齊心協力?如何讓個人不追求私利,完成大我?答案很簡單,就是「階級制度」。
作者從各種角度研究階級制度何時是好事、何時是壞事,接著發現很重要的一件事:越需要「群策群力」的任務,越不適合採取階級制度。我們得想辦法讓階級制度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被制度所困。
❦「階級制度」的 好
「團隊會不會成功,啄序很重要」,這個概念是來自……嗯,雞。
但我們必須先討論一下"為什麼有些人易於服從,有些人天生反骨"?在生物學上有此一說,若一個人的食指與無名指長度來得長,代表他在媽媽子宮裡時,暴露於較大量的睪固酮,而出生前曾暴露於高睪固酮濃度,出生後對於威脅到自身地位的事物會特別敏感,換句話說,胎兒期曾暴露於較高睪固酮的人比較容易覺得不受到尊重。
用手指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聽起來有點荒謬,但一種米養百種人,人才太多時,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啄序,造成團隊秩序大亂。
不論是拿下NBA冠軍、在戰場上獲勝,或是建立蜂巢,一群人(、蜂)整合成合作無間的「整體」時,效率才會高。而階級制度可以壓制個人欲望,每個人的行為配合他人的行為,進而達成協調合作。
總之,啄序,就是階級制度,可以帶來有效的協調合作。
❦「階級制度」的 糟
階級制度的糟,也有很多層面,本書探討最重大的一點:階級造成的心理壓力。
如果在瞬息萬變的情境中,需要集結眾人智慧的群策群力型任務,此時每一個人的觀點都很重要,每一個人都可能提出扭轉情勢的建言,就算是最低階的成員也一樣,然而階級卻可能讓人緘口不言。
Amy C. Edmondson 的新作《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別讓沉默扼殺了你和團隊的未來!》中,就指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可用於解釋工作場所(包括醫院、工廠、學校和政府機構)為何會有績效上的差異,而且,對於不同群體來說,比如金融機構高層、重症加護病房前線人員,心理安全感都至關重要!
心理安全感在不可能升遷的階級制度中尤其重要。組織成員是否擁有心理安全感,通常要看上位者平日的行為。
其實他們只需要採取一些簡單步驟,就能減少隔閡,營造出大家都是團隊一份子的感覺;只要公開徵求意見,就能減少眾人害怕開口的恐懼。小小的一些舉動,就能營造出驚人的團結一心感。舉例來說,外科醫生如果請護士參加先前只開放給醫生的研討會,除了可以提升其他醫療人員的地位,還能拓展大家的知識與眼界。
找到正確平衡:「心理安全感」讓階級制度可以運作,又不會造成傷害。
❦在「階級制度」中該如何自處?
作者認為以下是幫助我們決定要「多一點」還是「少一點」階級制度的關鍵原則:
如果是行動必須相互依賴的任務,此時需要協調,也因此階級制度是好事。然而,如果情勢一直在變化,需要眾人提供不同觀點才能做出複雜決定,此時就不宜有太多上下之別,否則階級甚至會讓人喪命。
我則認為,如果你有幸身處一個願意營造組織心理安全感的階級制度中,珍惜它,並適時提供你寶貴的想法,讓大家一起進步。如果不是,則設一個停損點,在此之前潔身自愛保持身體安康,在停損點之後不如揮揮衣袖各自珍重!
(《朋友與敵人》心得分享還沒啃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