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發展從早期飛鴿傳書、報紙、廣播,再到「多媒體」的時代:電視新聞、網路新聞,直到現在「自媒體」的時代來臨,人手一支手機或平板,平台也更加多元,部落格、電子報(文字)、臉書 / IG(圖文)、YouTube(影片)、Podcast(聲音),隨時隨地透過網路,我們可以更快速表達自己,甚至當起內容創作者,但也正是因為門檻太低了,所以創作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個時候,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個狀況:
為什麼明明我花很多時間做出很好的內容,但好像沒什麼人觀看或是沒有很多的互動?
以下我用三種面向,來述說我觀察到的現象:
其實我們可能都陷入了迷思之中,這裡有幾種可能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種是自己認為的「好內容」,也許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沒有什麼特殊,他們也看多了更多「好內容」,再來就是你認為的「好內容」,也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能稱為「好內容」。
事實上,早期自媒體剛起步,的確是分享什麼內容觸擊率都很高,當門檻降低,隨著更多的受眾跟創作者的出現,內容也越來越多,我們一天只有 24 小時,當然在接觸資訊過程中會犧牲掉大多數的資訊,再加上演算法的限制(如果不跟這些大平台消費,其實內容很難被推播出去)。以我自己在 YouTube 頻道發布影片的經驗,充其量有雙位數的觀看記錄,好一點破百,在我沒有特別宣傳的情況下,我認為都已經是很不錯、很開心了。(最後面我會補充我的心態)
這是最重要的觀點,我認為好的知識內容就像五穀雜糧一樣,一般人是很難下嚥的,就算我們知道這些食物很營養,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幫助,但我們仍然不會主動去買它吃它。相反地:
我們明明知道這是垃圾食物,但還是不由自主地吃它。
不管是漢堡薯條還是雞排珍奶,這些對我們身體會造成負擔的食物,我們明明知道吃多了會造成的後果,但為了口腹之慾,大多數的人往往會選擇忽視這個後果而選擇買它吃它。回歸到現實層面,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腥羶色的內容特別的受到歡迎,這就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很難去抵抗。
如果你想要更獲得受眾的青睞,那麼勢必要把口味做的越重越好,炸的越酥、胡椒鹽灑的越多、糖放的越多越好,這樣東西才會可口美味又好吃。但是以我自己的飲食習慣為例,我平常稱的上是「自律」的代表,早餐經常吃燕麥、晚餐少澱粉,運動完還會搭配香蕉、豆漿和堅果,雖然偶爾還是會嘴饞吃一些所謂的「垃圾食物」,這也表現在我的創作之中,持續產出知識內容,偶爾搭配一些生活花絮。
回歸創作者的初衷,而非營利者為出發!
另外一點,我認為我們的心態要調整,我們要回歸創作者的角度,透過分享傳遞正能量、讓知識可以被人看到而互相碰撞,而不是以營利者的角度為出發,好像產製作品都是為了要接業配或賺取廣告。
看到很多部落客或是 YouTuber 擁有很多粉絲賺很多錢,當然他們也是一步一步經營來的,千萬不要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如果有些「爆紅」的網紅網美,如果後續沒有實質的內容持續產出,那麼終究是曇花一現。
另外正所謂「人紅是非多」,人一旦成名伴隨而來的就是一些是是非非,離酸民也越來越近(其實我都沒想過如果哪天遇到酸民會不會受到打擊…),總而言之,堅持自己的信念、持續累積創作內容,偶爾參雜一些符合大眾口味的東西、不要陷入數字的迷思,邊創作邊學習,跟所有的創作者一起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