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傳統媒體,如何從言論自由的超級英雄,變成壓制言論的超級惡棍?」
「因為崩壞的貨幣,透過通貨膨脹來竊取生產力,以確保權力的集中,而生產力本應以更低的價格流向整體社會。然後,那些因偷竊及隨之而來權力而致富的人,必須控制訊息以保留它。」
前言:在這個通膨似乎還看不到平息盡頭的時刻,寫這主題可真是不接地氣阿...
不過,最近看到Jeff Booth回覆伊隆馬的推文,激起了我動力,想好好寫這個三年前看過的訪談影片。
Jeff Booth是位在科技前沿的創業家/企業家,現為數間公司的創辦人及董事,但我搜尋到的中文介紹多是冠以"知名作家"這個稱號...這則訪談影片當初也是為推廣他出的書《The Price of Tomorrow》,現已有中文版《明日的代價》,二刷應該表示銷量不錯!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此觀點,獲得更多關注、探討和反思!
以下為影片摘要、部分書籍節錄及個人心得(打*為我個人OS或解讀)
環顧當今世界政治光譜的兩極化、社會的分歧,我們的世界正在走向崩潰,肇因於已不再合宜的經濟制度上。
科技是通縮,這不是猜想,這是事實。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產出!身處在科技創造的指數級通縮浪潮,理應帶來富足(abundance),為何你我感受不到?中央政府和央行的貨幣刺激政策阻止著這一切,我們看不到「通縮」可以是件好事。
*固定在看木頭姊影片的,即能理解有兩種通縮:(1)科技所帶來好的、良性的通縮(因生產力的提升,使產品價格走低,即Jeff Booth在推文裡寫到的"生產力本應以更低的價格流向整體社會"),而不是 (2)民眾"不消費"的那種需求萎縮的通縮(Velocity of Money貨幣流速的停滯、或崩跌,詳見這篇說明 The Great Taking 大收割 之二【2024核心篇】)。兩者完全是不同概念!雖然很多財經達人可能有意無意的混淆
「我父母的那一代相信通膨是好的」,Jeff Booth以其父母的房產為例,在1970年10萬美元購入而今價值150萬,享受通膨環境下資產增值的好處(*所以全世界都是這種案例呢~真不令人意外),那條路創造了過去的繁榮。現在,科技的本質—通縮,這股更大的力量,將使得過去的"創造通膨"經濟模式不再有意義。
通膨和通縮,無好壞之分,重點是你把錢放在哪裡。通縮的環境下,錢的價值會提高;花更少的錢,買到的更多更好,我認為這是件好事。當全世界的央行都在說:「我們要推動通膨!」,歸根究柢是我們有太多債務要解決,若是在通縮環境將會變成一個負螺旋循環。(*只有靠通膨去打消債務,看一下最近美債又創天量和利率變化即可瞭)
這裡Jeff Booth舉了一個很具象化的例子,他問主持人:「如果把一張A4紙對摺50次,會有多厚多高?」,通常他得到的回答是幾英吋,只有少數幾個人會答「到天花板」,沒人猜到正確答案是「到太陽」。這就是科技的指數模式(an exponential pattern),就像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電晶體的數目增加一倍/效能倍增)。我們現在可能正位於第33摺,回顧過去50年的科技成果累積,若未來18個月"倍增"的話,是多厚的"一摺"?在這一刻沒人知道,科技再向前(摺一步)的答案是什麼。
過去20年裡我們花了185兆以停止通縮,靠著貨幣寬鬆、債務創造,去得到"正常的"名目通膨率,這個債務龐氏騙局,將在某個時刻將崩潰。(*這則訪談影片是2020/3月的,而就這兩天新聞,債務數字已更新:全球債務已達307兆,超過八成新增債務來自成熟市場)
*科技的通縮之例,俯拾即是,想想這幾十年來,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汽車、飛機(機票)、上網費⋯哪個不是便宜再便宜,性能/功效/安全卻是呈指數級增長。
影片中段提到,從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在看影片當下也是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名詞)來看AI,人類是透過試誤(error correction)學習,但人類僅能試某幾種情境,無法試所有的數據集,AI可以。據他了解,業內人士大多認為在未來五到二十年內,通用型AI將誕生,能取代大部分工作。Jeff Booth說道,這其實不難理解,每項工作都是一個智力函數(an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若出現了各方面都優於我們的AI機器人,我們又如何能有邏輯地推論:未來將有更多工作?Jeff Booth認為所有政府都問錯了問題(如何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更高薪的工作),也都努力錯了方向。
寫到這裡,節錄一段該書的「引言」:
如果一股更強大的力量使我們創造通貨膨脹的大部分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呢?
如果我們拼命堅守一個過時的通貨膨脹模式,導致我們的社會出現更多的財富不平等、更多的兩極分化和更多的不和諧呢?
有的經濟學家將面對「AI」比擬在過去面臨「電」的應用,認為我們都經歷過,會有工作再訓練,可能某些工作消失,但會有某些新工作增加,然而Jeff卻認為這種類比是很愚蠢的,沒有人會認為「電」比人類聰明,電力也不會每18個月就倍增其效能。如果大家還認定憑藉1930年代的政策工具,就能架起社會的橋樑、渡過轉變,也將適用於這次AI浪潮的話,Jeff即認為這就不是以第一性原理來審視瞭解正在發生的科技。接著,也提到科技通縮亦將在能源領域發威,未來邁向free energy不是夢。長期趨勢下,工作會持續減少;而預期的五到二十年也不算很長的時間跨距。
在影片的最後,當然是要提"解法",有沒有不革命之路?
對照一下,書裡的這段「引言」:
(當前)我們的經濟體系並不是為一個由科技驅動、價格不斷下降的世界而建立。
它們是為前科技時代而建立,當時勞動和資本密不可分,
是依靠經濟成長和通貨膨脹的時代,一個我們從資源稀缺和低效率中賺錢的時代。
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假裝這些經濟體系仍有效。
Jeff Booth推估高概率的可能性,印鈔還是會繼續,不只繼續、還將加速到令人震驚的地步。(*看著最近關於債務規模的新聞,只能說他預測的挺準的,因為不靠通膨解決不了債務問題,惟有靠著一直貶值貨幣,才能打消債)。然而,科技通縮力量是如此巨大,就像我們試圖揮舞著雙臂去抵抗地心引力一樣,如果不充分認知到(通縮是無法停止的),並採取另一種角度去重建社會、利用通縮優勢,社會將會崩潰。
他亦提及,我們已不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本主義允許失敗),現在是權貴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因為銀行不能倒,央行只會撐。對於口袋裡連500美金應急金都拿不出來的人,印鈔有幫助嗎?房子漲了、股票漲了、租金漲了...而他們啥也沒有,貨幣卻一直貶值,這條路行不通,轉變必然發生!
在通縮下的長期投資:如果央行只能瘋狂印鈔,那必須留在市場裡。還提到Bitcoin (作為對沖,以及它自帶Network Effect屬性,這邊我就不多寫了)
如何建立一個能受惠於科技通縮的社會,而不是困在舊的模式中(我們明知不會再有更高薪水的工作),「我們看不到、不質疑一直以來總認為是對的事」,而撰寫此書意味著公開挑戰社會中許多人都相信的普遍真理(*通膨是好的,一定要有通膨<<我得說這也是凱恩斯派經濟學家的洗腦...請從這種為"政府"服務的經濟學中跳脫出來,通膨的目的只有一個,即Jeff Booth所寫的:「崩壞的貨幣,透過通貨膨脹來竊取生產力」),這項工作並不討好,但Jeff認為必須得做,「這個我們賴以建立財富和經濟的規則系統,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而目前還沒有進行充分的辯論或對話。」
最後,我想以書裡的「前言」來做個結尾:
我不是科技烏托邦主義者,我不相信科技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我也不是一個科技荒誕論者,我不相信科技會毀了我們。這些都是過於簡單的框架。
沒錯,大家看出來了,我目前也只讀到該書的前言和引言而已 XD,如果本文看到這裡,能激發大家對這項"離經叛道"觀點的興趣,請自己找書來看囉!
堆積的債務紙牌屋,落下的時候將有甚麼結果...我們這代人應該可以見證!
為何政府舉公債印鈔票的本質是奴隸化的,又具有偷竊性質,請參考這兩篇:
看看我們這代與上一代,薪資單上的數字是放大了,基本工資都漲了,數字放大了好幾倍,卻覺得手頭更拮据、剝奪感更強更重...這並非單一國家或地區現象。
試想,科技的指數型通縮之力,在CPI統計上扮演的角色(以前行動電話3G吃到飽要1500元,現在5G吃到飽只要500元...),隨著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逐步加大、佔比愈高,如果有這麼多通縮得很厲害的品項,那另外一方面,像是需要就地就近、及時供應,無法儲存的,如生鮮食品,醫療、教育、服務業...等究竟又是"漲"了多少(相對於"指數型通縮"的"指數型通膨",貨幣都堆到哪裡去了),才能得出這種控制在2%左右,總體看似和緩的通膨率?
現今的物價上漲,是由信貸和債務的巨量增長所推動的;不要再被豬流媒體引導的敘事角度所推動...都是俄烏戰爭和反全球化的錯
你無錨印鈔,印了兩倍的鈔票,我難道就要用原價賣你同樣的東西?一桶石油從50元漲到100元(就是你的貨幣價值該貶值1/2),其實非常合理!對台灣人來說,如果真這麼引以為傲又獨步全球的晶片,報價為何不?
關於摩爾定律,我推薦可以看看「大劉科普」頻道這集
而基哥不愧是英特爾現任掌門人,「摩爾定律仍活的很好!...英特爾會持續扮演摩爾定律的忠實管家,挖掘元素週期表的無限可能」
是的,人類的文明與科技的推進,就是奠基在持續挖掘元素週期表的無限可能之上!
相較於另一位媒體很喜歡冠以AI教父之稱的,卻講出摩爾定律已死這種言論...到底是哪裡配得上教父這稱號?
謝謝大家看到這裡,如果覺得內容有幫助,請不吝給顆愛心!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