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持續的對頻。
頻道要對,需要很用心感受這當中也要保持覺察跟尊重。
這份尊重是對彼此的狀態都要尊重而不是只有尊重其中一方而已。只要用心,頻率都對的起來,但最難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對於不同的人事物都有不同的期待,也因為這樣的期待不同,也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要能夠找到相同的頻率就會很困難。
團隊彼此之間的同頻,並不是那麼的容易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持續的磨合跟溝通,而且這也需要彼此都願意溝通才行。
然而溝通需要傾聽,也需要用心聽,聽對方說什麼,聽對方為什麼要這麼說,試著理解彼此對於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想,差異是從哪裡發生的。 然後互相溝通互相說明彼此的想法,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而且需要耐心,如果有任何一方失去了耐心,或者,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於是對話就會變調,雙方的溝通就會停止。
多數的溝通會無法進行下去,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溝通所產生的挫折感,這份挫折感,對於沒有耐心的人,或者習慣用自己的想法套在別人身上的人,特別的容易發生撞擊,造成雙方無法好好的對話,只能忙於解釋被誤解的地方。 然而雙方的溝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誤解呢?這也是因為挫折感,也是因為貼標籤的效應,造成雙方並沒有在相互理解,而是在相互辯解。
一段好的互動關係並不需要持續的辯解,而是能夠產生很多的理解,因為傾聽彼此的想法,試著感受彼此的狀態,於是雙方的認知不斷地校準而越來越接近。
溝通的過程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同頻率的人最後會有共鳴,然而頻率對不上的人,最後就會覺得卡卡的,相處就無法穩定的持續。
這就像是企業招募員工一樣,在招募的階段大家的問答互動都可以找到理解,但初期的理解不等於日後的磨合可以順利完成,有的磨合了三個月,有的磨合了六個月, 然後就在磨合過程中,彼此發現不再那麼合適了, 於是就會各自繼續選擇各自的路。
企業組織當中的夥伴關係,僱用關係,幾乎也就是社會當中的人際關係縮影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能夠通過而且合拍的並不多,所以珍惜身邊能夠一起共事的夥伴,特別是那些可以跟你一起走很久很多年的夥伴,因為這都是得來不易的結晶。
散掉的人們並不是因為彼此不好,而是彼此不合適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頻道,都有自己的時區,也有他們自己適應的環境,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適應相同的頻道,相同的環境,相同的時區,如果磨合不過,其實互相祝福就好,不需要用力的改變彼此,適應。
其實在家庭關係之中,也是如此,如果身為父母親,總是以長輩的身分跟小孩說話,甚至直接對小孩有諸多指責,沒有認真聽孩子想要說的話,久而久之雙方就無法溝通了,因為孩子會感受到深刻的挫敗感,因為一直被誤會,需要持續的解釋自己的行為,久了就會覺得不被理解,甚至被深度的曲解,於是親子關係就走向了講話,雙方形同陌路。
親密關係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一方總是不斷地誤解另一方的言行,導致另一方需要不斷地辯解,這樣的過程相當磨人, 很快的信任以及耐心就會在這個過程之中被消耗殆盡,如果理解和溫柔,無法在短時間內補救,雙邊的互動就會很快地進入一種被制約的狀態,情緒以及互動的關係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常態,這種新常態就是負向的溝通循環, 於是關係就壞掉了。
許多良好的關係是因為感受到溝通的時候,有不太對的表達方式,快速的修正,從搶著說話變成認真仔細的聆聽對方想要說什麼。
因為聽懂了,因為理解了,雙邊的頻率也就越來越相同。
注意了,這當中並不是其中一方失去了他的立場,而是雙方互相理解彼此的立場,在異中求同, 於是找到了彼此都能夠擁有共鳴的地方。 因為被理解,雙方的內心生出了感恩的溫暖,這樣的溫暖生出了更多的好感,兩個人的感情依舊越來越深厚,彼此也會越來越珍惜, 共感與共情,於是生出。
總結來說,就是需要耐心的傾聽,而不是一直在說自己的認為,因為不斷地跑出自己的已為,就會讓對方感受到一種需要去辯解的無奈。相處的雙方並不需要一直辯解自己的行為,而是要好好的理解對方的出發點,有時候,甚至多數的時候,跟自己想的並不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