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生一開始就照者我們一般人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劇本前進,23歲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畢業,26歲成為AGA(瑞典燃氣公司)旗下子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財務長。在外人眼裡似成功的人生,但作者卻意識到:成功並不等於快樂。
在工作中不斷地質疑自己,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一個經濟學家的在大公司的作用就是—將股東們的財富最大化,但這些股東和自身又有什麼關係?
陰暗的想法轉化成不安、恐懼、無奈、焦慮,如漩渦般不斷侵蝕,為了獲得內心的平靜,作者毅然決然地提出辭呈。 隨後因緣際會下,遠赴泰國成為了森林僧人,而且一當就是17年。
作者因為健康因素,決定還俗回到家鄉,因為和社會脫軌了近20年,剛開始非常不適應,甚至罹患了憂鬱症,但後來藉由教學及演講,慢慢找回自己。
然而,2018年作者被告罹患ALS(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症,預估只有1至5年可以活。而後同年9月,父親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並且決定安樂死。一連串的遭遇雖然讓作者一度沮喪,但有限的生命卻也激發作者要將自身的經驗與智慧繼續散播下去,2019年在瑞典進行全國巡迴講座,並將它稱為「通往自由之鑰」 。
在這17年的修練中,作者最珍視的一點就是: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
1992年1月28日,作者到了泰國的國際森林寺院(Wat Pah Nanachat),一直到了3個月後,成為了沙彌,有了自己的法號Natthiko,意為:「在智慧中成長的人」。
僧人得到了自己的法號,用意是為了提醒他們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是「沒有家」。直到當了一年左右的沙彌,所有人也都認可時,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比丘。到了這個階段代表你選擇受更嚴格的戒律約束。
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必須遵守227條戒律,而比丘尼的戒律有311條。當中有四條戒律是「重戒」,只要犯了其中一條,你就會失去比丘或比丘尼的資格。其中一條是偷盜,二是性交,三是殺人。第四條是大妄語,也就是自己的修行明明沒有達到殊勝的證悟境界,卻故意謊稱自己證得了。
僧人們住在叢林中的高腳小屋,睡在簡單的草蓆上,一天只吃一餐,完全不經金錢。在西方國家,學到的是:聰明才智基本上勝過一切,在商界更是如此。
然而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
做任何事都要全心在當下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現今許多人們認為,幸福是來自外在,我們太容易向外尋求一切答案。藉由在他人眼中成功的樣子,暫時提高我們的「小我」。
並且我們容易陷入「過度自信」的狀態,高估自己所知。
假如我們一直認定「我早就知道了」,就容易變得難以接近,進而錯過一些東西,腳如我們想要汲取更多智慧,就需要放下一些信念,對「不知道」感到更自在。
深陷在「自己迷霧」中的人,是無法活在當下的
我們總是未來充滿焦慮,因為一切都具有不確定性,總是希望依切都按照自己所想像的平穩進行。但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覺:
假設我們放下對願望的執著,他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放開對控制的渴求,覺察當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 。人其實一直活在極度不確定中。我們執著於自己的計畫,以及事情該如何發展的種種構想。
但計劃和認為自己的希望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
森林僧人之所以不經手金錢、不准挑選進食的時間或食物、同住的人、睡覺的小棚屋,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此。被迫放棄控制,就是學習過程中刻意的部分。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拚命想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不要深陷於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當中,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
每個人的人生都包含無窮盡的不確定性。人生當中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
人生總有一天會結束
大多數的葉子會一直到枯萎或變色才落下,但有些葉子會在依然翠綠時掉落。
在兩年的時間內,作者失去了20公斤的肌肉。
但作者把身體想像成一套配發給每個人的太空服。我們收到屬於自己的太空服,而它的品質沒有其他人那樣一流,所以它的磨損速度似乎比較快。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把身體當作我們的一位好友,長久以來,我們一起風雨同舟 。
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當真正理解這一點時、當不再將別人與自己擁有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時,我們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主動選擇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 。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永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