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周圍,可能都潛藏著某些心術不正的人。當我們沒有看穿對方的詭計而遭到算計時,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倒霉或是看走了眼,因而感到懊悔或是不甘心。但也有些較為「覺醒」的人,卻能夠從這些壞人壞事中汲取養分,把這些人事物都變成珍貴的生命禮物。
.........................................
「這一次三天兩夜的墾丁之旅即將結束,我們快要回到台北了,現在請院長跟大家說幾句話」遊覽車小姐把麥克風交給Gary。
「謝謝大家在工作崗位上的盡心盡力,讓診所能夠順利的運作,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我們明年再一起出遊!」Gary向大家深深地一鞠躬,然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每一次辦員工旅遊,Gary總會在回程時跟員工們表達心裡的感謝。但除了這些員工之外,Gary常常想起他的前老闆。如果沒有這個算計他的前老闆,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光景。
十多年前Gary從學校畢業,翻著報紙找到一家位於熱鬧傳統市場旁的牙醫診所。每天診所開門前,已經都有婆婆媽媽在門口排隊。病患非常多,但老闆給付的薪水卻偏低。
剛踏出校園的Gary,明白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因此並不計較偏低的待遇。一年多之後,大量的病患讓他累積了豐富的看診經驗,但老闆給付的薪資,並沒有隨著Gary的能力而調整。Gary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有很大的落差。於是想回中部開業,也能就近照顧年邁的父母。
於是Gary向老闆提出辭呈。意外的,老闆提出了一個計劃:
老闆全家預計在一年半後移民,屆時會將診所頂讓出去。如果Gary願意留下來,那麼診所就頂讓給他。
老闆雖開出高於市場兩倍的「頂讓金」,但 Gary明白這個地點的價值,而且自己的耕耘也有了穩固的基礎,因此決定留下來。
約莫過了半年,老闆向Gary表示,如果想要提早接下來,可以多付一筆「提早經營費」(這筆費用比頂讓金還高出兩倍),那麼這筆費用再加上頂讓金,Gary就能夠提早半年接下診所。
Gary心裡很清楚,老闆會如此獅子大開口,是因為Gary知道這個地點的價值。但也因為明白這裡的價值,Gary是願意多付這筆費用的。除此之外,房子是老闆的,所以Gary還必須向老闆承租房子。
雙方在簽訂租賃契約前,Gary提出「希望能承租十年」的期待,但老闆只是笑笑的說「租房子沒人簽那麼久的啦!最長只能簽五年」。這一點始終讓Gary覺得「事情不單純」,他猜測老闆可能在五年之後回來。
關於這個猜測,Gary的家人都覺得他太過「杞人憂天」,但Gary仍舊一有空就去附近找房子。如果老闆真如他猜測的這樣,那麼他至少可以把診所搬去附近。
不過這個百年傳統市場的周圍,每個店鋪都是經營多年的老店,顧客群都很穩固,完全沒有經營不善而空出來的店面,更沒有要出售的房子。看來Gary的老闆,早就算到了這一點。
五年後,老闆真的回來了。他厚著臉皮說:「租約到期了,我不過是把我的房子收回來而已。」
老闆全家早就準備要移民,但老闆其實計劃拿到居留證之後,便回來繼續看診。不過要拿到居留證,需要住在當地好幾年,這期間如果診所歇業,病人就會流失。
如何讓自己不在的時候,診所依然能夠維持良好的營運?當然必須有一個優秀的醫師,持續的駐診才行。
但是誰願意花五年的時間在一個地方耕耘,然後把累積的收穫拱手讓人?
世界上不會有這種人,老闆心裡很清楚。
於是他利用Gary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把診所高價頂讓給他,讓優秀的Gary留住病患,之後要回來接手只需要說「租約到期了把房子收回來,是每個房東的權利」,那麼頂讓金就一毛都不必退回。
面對這樣的處境,Gary的家人大多感到憤怒和不甘心,唯有Gary想的是「下一步該怎麼做」?
這時有個預備移民的牙醫師,正在出售自己的透天厝。Gary深感擁有自己店面的重要性,於是買下這棟透天厝,準備在這裡重新開始。
就在搬家前一二個月,Gary開始跟一些老病人道別。他只是淡淡的說,自己買了房子,因此打算離開這裡。對於以後不能再服務大家,他感到很抱歉。
這時有些交情比較深的老病人,苦口婆心的勸Gary留下來,說這個地點這麼好,只有傻瓜才會跑去別的地方開業,逼得Gary只好說出離開的原因。
沒想到這些熱心的病患,透過一個又一個在地人的打聽和幫忙,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店面。而前老闆的作為,也因此漸漸傳遍了整個市場。雖然這並非Gary的本意。
為了回應這些老病人的心意,Gary把診所搬過去,每週三天回來這裡看診,另外三天則在自己的透天厝診所看診。對於自己莫名其妙的變成兩家診所的老闆,Gary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慢慢的從經營兩家診所的經驗當中,Gary累積出一套自己的經營哲學。他開始用複製的方式開新的診所,並在其中不斷的學習和修正,目前已經擁有多家牙醫診所。
Gary常常想起前老闆。如果不是他的算計,應該不會有今天的光景!
Gary默默地在心裡說了聲「謝謝你」!
………………………………………………
能夠放下「不甘心」而向前看,壞人壞事其實是生命的禮物!
「壞人壞事值得感謝」,可延伸閱讀《奉獻》p.154〜156。